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2.综合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5.理解重大事件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
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四、当代综合的特点: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
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一、现代性问题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复习思考题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一、行动的复杂性二、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把人类看作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控制着影响社会生活的条件。
人类赋予行为以意义,洞察和理解意义。
行动由动机推动,内心筹划,意义。
社会世界是人的互动。
用语词、姿态和其它符号进行意义协调。
互动中产生一些固定模式,不是意义的所有部分都得重新协调。
固定模式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安排。
强调从个体角度对直接的、日常的社会经验的描述和说明。
韦伯对意义的解释;齐美尔对互动的形式特征的强调;互动论第二节现象学社会学一、理论源流二、基本观念1.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1)对韦伯行动意义的批判。
(2)几个关键概念主观意义。
客观意义。
Action 与Act。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
自然态度。
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的结构3.解释社会学的转向。
第三节常人方法学一、学术渊源1.现象学社会学2.维特根斯坦。
3.戈夫曼。
二、社会行动的规则1.帕森斯与霍布斯式的问题2.加芬克尔的反驳(1)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结果或成就;(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的指南,不如说是行动后的说明工具,实验报告制作出来。
案件制作术。
(3)社会秩序的基础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是一种过程。
想当然地考虑问题。
三、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分析1.行动的权宜性。
2.行动的局部性。
3.行动的索引性。
4.行动的反身性。
四、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五、谈话分析分三类:通过谈话分析日常活动的实践理性和认知准则;谈话语序研究,谈话的规则和结构;制度性谈话,制度成员,任务取向。
权力运作。
法庭辩论。
六、常人方法学的“理论”与“方法”1.常人方法学的“反理论”。
2.方法。
反方法。
1)方法独特适当性。
2)描述取向。
3.对话。
复习思考题1.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主体间性?什么是生活世界?3.常人方法学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实践?拓展阅读书目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1 章第三章吉登斯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吉登斯的学术渊源、基本理论取向,重点掌握他关于结构化理论的论述以及他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第一节吉登斯引论一、学术渊源1.语言学的转向。
2.常人方法学。
3.戈夫曼。
4.精神分析。
二、基本理论取向1.对正统共识(orthodox consensus)的批判。
2.克服几个对立:(1)不同时间层面。
(2)制度分析与策略行为分析对立(3)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释学的对立。
第二节结构化理论一、结构二重性1.什么是结构二重性?2.有意图的行动intended action 与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nence。
二、结构化理论内涵1.社会互动的三要素。
2.结构的二重性的关系3.时间性的三维。
第三节现代性分析一、从断裂理解现代性二、三大动力机制1.时空伸延。
2.社会系统逐渐脱离局部性背景的过程。
3.知识对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产生持续的影响,反思性调整三、四个维度1.资本主义:劳动力和产品竞争下的资本积累2.工业主义:自然界的转化3.军事权力:以战争的工业化为背景对暴力手段的控制4.监控:信息控制和社会管理。
风险。
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吉登斯在当代西方理论中的地位?什么是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如何理解现代性?拓展阅读书目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6 章第四章理性行动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掌握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内涵,了解经济学与社会学在理解理性的差别。
第一节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一、理性理论的渊源对理性理论的贡献是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二、基本假设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利己。
2.最优状态。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三、基本内涵人们致力于使他们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最大化。
这些与社会相关的利益具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性。
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社会成员都控制着社会有价物(物质和心理)的一定供给。
当个体控制的有价物的供给最大化,而对有价物的需求最小化,个体的满足就最大化。
与他人的互动被看作一系列具有竞争性质的博弈。
需要计算他人的作为,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事。
但不确定性,部分信息。
达不到最佳效果。
囚徒困境。
零和博弈。
就是否参与某一行动而言,个体持续计算相对成本的参与回报,他被认为是理性的。
因为人类的需要和满足相对不变,所以会出现稳定的互动模式,提供常规性的交换。
宏观现象总化约为个体间的理性化交换。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个体行动导致社会后果。
突生的结构安排不是理性理论所关注的焦点。
理性理论分析小群体互动,扩展。
在关于理性的社会学理论与经济理论之间有一种融合趋势。
最优状态。
个体行动与社会行动都是个体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机会,按照可传递的偏好(preference),从最优的角度选择。
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意外后果。
与目的相反;未达最佳。
对一个人最佳,对所有人未必最佳。
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霍曼斯;布劳第二节理性选择理论一、囚徒困境与博弈论1.什么是囚徒困境?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代表人物1.唐斯《民主制度的经济学理论》。
政治家和选民都理性行动。
避免最坏的结果。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搭便车。
公共物品。
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研究》。
人的偏好是稳定的;以最大程度的信息最大化行为。
4.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
认为经济学没有为权力研究留下空间。
不是效用而是控制和利益。
三、影响与评价1.有关最大化假设的问题。
2.关于是否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问题。
3.关于个人的偏好和目的问题。
四、新经济社会学社会学家的反击。
旧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的边缘;对待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经济行为不同。
韦伯的重要性,人类行为由两个因素组成,利益社会社会关系。
“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和合理的利益直接控制着人的行为。
然而,由思想创造出的现实形象常常象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益推动向前。
”驱使经济行为的是与社会关系相关的利益。
复习思考题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囚徒困境?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存在什么问题?拓展阅读书目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三章第五章系统理论与新功能主义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区分新功能主义与旧功能主义,理解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1.社会自有其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恰当的研究主题。
2.个体和系统形成一种对抗,系统是一种社会实在,而不是一种有意图的建构。
3.社会不仅把一种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上,而且强加在组成社会的社会单位或子系统上。
4.系统各要素所执行的活动会程度不同地专门化。
要素相互倚赖和关联。
5.核心问题:社会如何以一种凝聚的、内部整合的方式维系存在?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维持。
功能主义性质。
社会单位的结构源于它们对主导系统的贡献。
6.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被还原为各部分的总和,特别是不能还原为个体成员的行动。
整体论。
7.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宗教、政治和复杂组织等大规模的社会现象的结构,而非人际互动和小群体行为。
二、系统理论的发展脉络1.奠基人:涂尔干2.英国人类学中的心理学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心理需求)和社会学功能主义(布朗,物化社会)3.帕森斯:系统中的系统。
第二节新功能主义一、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自1960 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
在批判中,形成了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为一方,以冲突理论为另一方的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这些争论本身暴露出上述理论自身的致命弱点──偏执一端而缺乏综合性。
从1970 年代后期起,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新功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产,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二、新功能主义的基本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1970 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3.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亚历山大理论的主要内涵一、重新解释功能主义传统1.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说明性的意义提供了社会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般图景。
开放和多元。
2.功能主义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行动,不仅关注行动的实践性和手段性,而且关注表意性和目的。
3.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变异及过程。
4.假定人格、文化和社会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它们相互渗透和张力是变迁根源。
5.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6.强调概念化和理论化的独立性。
二、批判帕森斯思想中的矛盾和含混后期偏向整合和均衡,偏离早期的综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