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兖州区颜店镇翟村小学臧玉东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
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学堂村小网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认识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学生运用品析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像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并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入情入景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怀念,领略语言的特点。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品析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像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学情分析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
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容易领悟。
教学时教师要多加引导。
五、设计理念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过程:(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
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
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
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3.检查读音咀嚼jue 慢慢地嚼jiao 相机指导“嚼”字字形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4.交流并板书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想替骆驼剪毛询问骆驼去处(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
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学生自读。
2.交流“学骆驼咀嚼”(1)出示片段,读一读(2)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
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生读课文15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
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3.交流谈驼铃作用、询问骆驼去处(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
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小英子的观点是——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一个藏着无穷无尽想象的孩子。
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出示文字,生自由读“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
”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9)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4.交流“想剪驼毛”(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2)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3)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升华情感,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大家一定想回到童年,如果人生有第二个故乡,那一定也是我们的童年。
下面让我们齐诵《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来抒发我们此刻的感受吧!师生齐读:《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七、感受怀念留住记忆1、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
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2、师:真好。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
《冬阳·童年·骆驼队》上课之初同学们就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与众不同,说说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它的理解。
3、(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童年》,;电影《城南旧事》)同学们,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
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些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