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重、难点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三、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新课讲授]1、效率与公平“三个和尚没水吃”原是一句俗话,很难考据其出处。
自从动画片《三个和尚》问世后,这句俗话便家喻户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一经典动画中的片段。
(播放:flash《三个和尚》)故事情节简单、短小精悍,但却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为什么?因为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一下故事中的奥妙。
故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放幻灯片)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人力的投入在增加,而产出又是怎样的呢?越来越少。
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在减少。
换句话说,是什么在降低?(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就是效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资源节约了和社会财富增加了就是效率提高了。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用最少的资源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社会财富,也就是提高效率,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目标之一。
说到了资源,请大家看这样一组数据:(展示图片)反映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问题?材料1: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为1/4,森林资源为1/5耕地资源为1/3 石油为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
材料2:一个单位GDP的能耗比较:日本 1意大利 1.33法国 1.5德国 1.5英国 2.17美国 2.67加拿大 3.5中国 11.5(学生回答)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我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量资源的消耗。
这两组数据能给我们一个怎样的警示?(学生回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作一件大事。
那么,怎么提高效率?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展示幻灯片)A、为什么和尚多了反倒没水喝了呢?(学生回答)B、如果你当长老,为改变这一局面,你会有何举措来提高大家的挑水积极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看来“三个和尚没水喝”并不是一种规律。
如果能建立一种良好的分配方式,把报酬与贡献的大小挂起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三个和尚不仅不会没水喝,甚至可以有水而且喝不完。
当然,如果分配方式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你会选择什么?(不干、少干)可见,(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过渡)刚才我们说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要想把蛋糕做大,就要怎样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要提高效率。
蛋糕做出来后,该干什么了?(分蛋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应该怎样分蛋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分配制度,请问是什么?都介绍了哪几种分配方式?学生回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结果是什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有高有低,最终的收入就会有差别。
同时,由于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不同,也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
(展示图片)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那我国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判断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
(展示幻灯片)这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已经超过警戒线。
请问: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如果收入差距合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都能有所保障,即便有差别,这种差别也是“我蹦一蹦能够着”的,所以我看到的是希望、得到的是动力。
而如果高收入的人开宝马住别墅,低收入的人是“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
这低收入的人心理能平衡吗?收入过分悬殊,会导致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失衡,会滋生“仇富”情绪,社会还能安定吗?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社会秩序的国家怎样去发展经济。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在进行分配的时候,考虑求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什么?(公平)(3)公平的含义和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公平的含义很宽泛,有教育公平、法律公平等,我们探讨的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
(展示幻灯片):争鸣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学生谈理解)公平是不是绝对的平均?(不是)。
允不允许有差别?(允许)。
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学生总结公平的含义)刚才我们讲了在分配时,一要考虑怎样把蛋糕做大,让大家分得更多──讲效率,又讲了如何把蛋糕分得合理,让大家都满意──讲公平。
请问:是把蛋糕做大重要,还是分得均匀一点更重要?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学生讨论)一致: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蛋糕你分什么”。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效率谈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地去做蛋”。
只有坚持社会公平,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我们看问题应该辩证地看,除了有一致性外,有没有矛盾性?矛盾性体现在哪儿?(学生回答)矛盾:想要把“蛋糕”做大,就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在对“蛋糕”进行分配时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
而每个人在能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所得到的蛋糕的份额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出现不公平。
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均匀,则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效率与公平又是冲突的。
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我们懂得了在分配中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2)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前面我们所谈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大,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6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这些年的发展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那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分享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展示:图片链接──短片《灰色的震撼》)这些图片全部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看起来它与我们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那么的不和谐,那样的大煞风景,可是他们又确确实实是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
效率与公平究竟怎样才能统一起来呢?(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展示图片)我这里有一组图片,大家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大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村。
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村”江西省华阴县华西村。
华西村拥有八家上市公司、60多家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这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经济总量。
现在的华西村家家住别墅,面积小的有400平方米,大的有600平方米;户户有轿车,多的人家有3辆;家家有存款,少则100万,多的过千万。
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过得这样富裕,而且若干年过去了,这种日子始终保持着蒸蒸日上势头?(播放视频:专访吴仁宝)思考:华西村是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边看边记录。
(学生回答)汽车、住房、等生活必需品是按需分配,孩子的上学、老人的养老等不用自己出钱,这防止了收入差距悬殊,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分配方式,更多的收入来源于按劳分配和资本分红。
这又防止了平均主义,提高了人的积极性。
A、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两种极端)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凭借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了,就像华西村和它的村民们,少数地区和人的富裕是不是真正的富裕?有句广告语说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大家都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富裕。
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富裕起来的华西村是怎么做的。
(播放视频:共同富裕)帮近邻、结远亲B、先富与共富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C、初次分配和在分配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也是刚刚结束的十七大关注的焦点问题,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样的提法也是第一次。
由此可见,更加注重什么?(公平)[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
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重效率,使劳动者的收入和贡献挂钩,调动了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热情。
兼顾公平,照顾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使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协调。
因此,兼顾效率与公平,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掌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掌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3.能够运用税收基本原理剖析一些主动纳税和偷漏税的事例,说明公民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
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意识。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教具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互动式教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内容(1课时)一.导入:观看动漫flash《假如国家没有税收》,以此说明税收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间接或者直接与纳税发生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