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3 Mar. 2012
藏族丧葬仪礼的文化学意义解析
赛措吉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天葬 原始的天葬是将死者遗体放置于露天 荒野,任鸟兽啄食。天葬是藏族较普遍的葬俗。当人 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 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 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 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送葬时,亲属 开始做出殡准备工作。先将裸露的全身进行捆绑。 然后装在新做的白布袋里。捆绑方法是将膝部靠近 胸前,手在脚前交叉,一起捆绑。或者将膝盖弄弯,绳 子捆于脚腕处,拉向后,把双手拿到背后,手脚重合 捆绑。第二天天未亮之前人们用木棒和绳子做的临 时架将尸体送往天葬台。此事只能男性参加,女性 只到死者家门口即停送。人们认为尸体被吃光意味
一、藏区葬俗类型 在藏区,人死后的埋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 献和考古资料显示,主要有塔葬、天葬、土葬、水葬、 火葬。这些葬法的不同,是以每一个人的经济和社 会地位不同而定的。总体而言,在丧葬方式中存在 着明显的等级性: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 流行的是天葬。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 夭折的幼儿盛行水葬等。 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 大活佛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 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塔葬体现和表 达了活佛、高僧大德者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向往,即 灵魂不灭,法身永在,佛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一般说, 历世达赖、班禅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 塔。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
土葬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的葬俗。藏文史籍记 载,吐蕃止贡赞普之子茹拉杰为其父建造了“第一 座陵墓”。“止贡赞普的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抛 进雅鲁藏布江中,最终在羌爷带堂建墓,这是赞普逝 世后最早修建的陵墓。”②又据《西藏王统记》载,止 贡赞普尸体出殡时,有苯教巫师参与主持。至吐蕃 王朝, 已基本形成丧葬祭祀的整套规则“, 其赞普死 ……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③ 于是有了西藏文献记载最早的墓葬。“但是近年来 的考古发现,却以确凿的证据表明,早在距今约三千 年左右的西藏新石器晚期,已经有了建立墓葬,埋葬 死者的习俗,大大早于传统的文献记载。”④“ (墓葬) 类型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⑤葬本来是藏族原始 固有的葬俗。但在盛行天葬以后,藏族人民则改变 了认识,认为土葬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按藏族人的 风俗,那些有重大罪恶之人及受刑而死的囚犯是不 能天葬的,只能埋入地下,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不能转 世。患有麻疯、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患者的尸体,西 藏和平解放前法律不允许他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 挖坑埋进土里,意思是灭其根种。但在四川、青海等 部分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 木灵塔、泥灵塔,根据活佛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 用不同等级的灵塔。“在藏区,对施行塔葬的遗体的 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 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 这些粘满活佛血和黄水的盐巴叫做‘顿擦’,被藏族 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 赠送贵宾。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 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 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 在底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 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 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遗体经过 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 和香料等。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 期保存并供人膜拜。”①
关键词:藏族;生死观;丧葬习俗;天葬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03- 0082- 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迥然不同 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丧葬习俗也是如此。作为 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 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与整个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 形影相随。它必然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政治、伦理 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藏 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 其它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天葬、水葬或是 火葬等,无不讲究“中阴得道”之说,佛教的“万物有 灵”、 “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为, 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 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诠释藏族人的生死观,藏 区流行的葬俗比较来探讨天葬的特别意义及其对 藏族社会产生的影响。
摘 要: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及人生旅途的终结,丧葬形式既是社会 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藏族对生与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形成藏民族 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 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诠释藏族人的生死观,藏区 流行的葬俗比较来探讨天葬的特别意义及其对藏族社会产生的影响。
着死者已脱离人间,飞升西天了。否则会认为是死 者罪孽大,还要请喇嘛念经超度。天葬在牧区盛行, 各地都有专门的天葬场,一般设在高坡或山岗上, 有人专门从事此业。天葬这一葬俗的实质内涵,不 外乎是灵魂不灭论和佛教利他主义思想。这一葬俗 的产生和实行提供理论依据的,是龙树大师中观论 中的“人无我”和断除“我执”的思想,这种学说和主 张体现了平民的价值取向,所以很快为藏族群众所 接受。
水葬 水葬在《智者喜宴》中记载“: 萨南僧德、 德楚南雄赞、塞诺南德、塞诺布德、德诺布、德结布、 德珍赞等八位赞普被称为‘地德八王’‘, 地德八王’ 之陵建在河之中央,犹如雪山落在湖面之上。”⑥《藏 史明镜》中记载“: 止贡赞普的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 木,抛进雅鲁藏布江之中…”⑦其实,根据上述依据说 明止贡赞普时期已有水葬的习俗,地德八王时期是 河中建陵的开端。水葬是按环境条件在各种各样的 水中抛弃。譬如:黄河、长江、湖泊、海洋等,根据自己 的方便而行。在西藏,许多人认为水葬卑贱,只有对 乞丐、病人、或患传染病的死者才水葬。但在藏东, 大多数人都采用水葬。水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整尸抛入江河之中, 甘孜雅江扎巴地区奉行此俗。 二是将尸体肢解后再投入江河中,甘孜德格龚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