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宗教前弘期和后弘期转折过程中先后存在火葬、石葬、墓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流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其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特别在80年代至90年代前后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丧葬类型指以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为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
关键词:藏族;昂拉八庄;丧葬;文化一、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丧葬习俗文化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
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据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合的多元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的背景。
1.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环境生存法则安多昂拉八庄主要以农业为主,海拔平均约为3500米左右,主要组成的八个庄是昂拉部落、亚那东村、尕旦村、日扎村、扎巴村等村组成的一个庄。
李叁部落以要却村、罗科村、列见村组成的一个庄,措玉部落以如什其村、科沙塘村、李加村、娘毛村组成的一个庄。
除了尖扎滩部落以外,其他的部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庄,所以一般土葬和水葬是最合适的平民丧葬。
但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受其他信仰文化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及生死频繁的现实,藏族人深刻地感受自然轮回与生命运动的同时,也认识到要适应的自然环境,藏族祖先在生存奋斗中,首先面对的是青藏高原这样一个现实的自然环境。
人与人只有相互联系和共同拼搏才能生存,这种因自然环境所孕育的,“前因后果的民俗逻辑态度”是形成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的前提。
2.本教的灵崇拜灵魂、鬼魂等观念是宗教传授的核心意义,也是客观必然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
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
灵魂和其载体组成的人在生死两界自由穿渡,于是天神、念神、龙神构成了一个以天界、中界、下界为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给远古藏人设置了一个新的观念世界。
安多昂拉八庄人民也从古信奉一个人有父神、母神等本教尊神的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依然传承,并且只能通过祭祀,如今只有如此隆重传播的文化仪式,才能求得他们的佑护。
3.佛教的生死轮回佛教传入吐蕃,在赤松德赞(755-797年)时期,当时的佛教只是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传播,并未深入民间,原因是佛本斗争很强烈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从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佛教真正深入藏人的内心中,昂拉地区也包括在内。
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由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来指导的。
佛教成为整个藏人的精神导师。
从情感上、思想上和行为上指引着整个生活与归宿。
所以佛教在昂拉地区丧葬习俗上起到主导作用和精神力量。
二、安多昂拉地区的主要丧葬类型由于历史、宗教演变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安多昂拉地区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前后期间,主要类型指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仪式进行丧葬。
1.塔葬塔葬最早在印度实行,《东嘎尔大辞典》写道“塔有三种,舍利子塔、肉身塔以及放有佛经等珍贵物品的塔,”西藏最早出现的塔葬是在赤松德赞时期。
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为了修建桑那寺弘扬佛教,特邀请印度大师希瓦措来藏。
希瓦措亦称静命寂护,古印度佛学家,生于孟加拉,为萨霍尔王子,他在西藏十余年,最后死于意外,为了纪念他在西藏弘扬佛教所作的贡献,按照印度佛门的传统丧俗,修建了舍利子塔,这是西藏的第一座舍利子塔葬,距今有1300年历史。
从此以后,塔葬成为藏族的高僧大师和活佛的葬仪。
2.火葬据历史所示,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一般是僧人和名人、圣人等用的,但80年代后宗教理念的变化和改革,还有宗教世俗化和伦理教化功能的影响,也存在平民受敬重而用火葬仪式的现象,对研究这些观念产生社会客观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天葬(鸟葬)许多学者认为,天葬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产生的,但无从查证具体的年代和创始者,笔者猜测至少应该是拉脱脱日年赞时期。
我们平时研究文献资料中发现,东嘎尔《佛教教派研究》一书中讲道:“在西藏把尸体喂鹫起源天帕当巴桑杰时代。
在这之前把尸体进行土葬和火葬”,人死后还有轮回,特别强调慈悲为怀,把自己的身体施舍于秃鹫作为行善,这对百姓的牲畜没有影响,因此广大藏族百姓很快就接受了天葬。
4.水葬在西藏,通常认为水葬是不太盛行的丧葬形式,多用于地位低下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但笔者认为那是民俗的一般性说法。
由于藏族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不同,其实行的水葬法也有所不同,且西藏大部分湖、江河由圣水来对待的文化观念很强,但昂拉地区是黄河一带,交通方便,在90年代以前昂拉八庄的大部分地区喜欢水葬仪式,但宗教教义善心基本上与天葬平等对待的思想观念,是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方式。
随着历史和宗教世俗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肯定会逐渐发生变化。
5.土葬石葬、墓葬是最古老的丧葬法,最早藏族祖先把亲人的尸体放在荒山野地,让野兽来吃。
后来尸体埋在地里比放在别处好得多,如此一来土葬和石棺葬开始慢慢盛行。
而安多昂拉地区按着古西藏等人主要依靠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当然大多数是种田农耕,但随着祖先的意识观念疏远了土地,以土为本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观念未能深深植入藏族人的心中。
入土为安的意识从未成为藏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如此传承下来的意识观念,造成昂拉地区几乎没有土葬仪式。
三、藏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文化背景是藏族丧葬习俗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民众心理基础,而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则从实用角度强化了藏族丧葬习俗的传承。
1.伦理教化功能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社会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社会内部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这一观点适用于对藏族丧葬习俗伦理教化功能的分析。
以葬俗为载体首先所体现的行为标准是等级观念。
在藏区通行的五种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的烙印。
藏族在处理亡人遗产的气度极为豁达,很少为自己的需要、家庭财产的积累发展去考虑。
他们把亡人的衣物供献给活佛,布施给穷人,为亡人积累功德,表现一种舍己为他的牺牲精神。
在丧俗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了藏族轻财重情的禀性特点。
2.心理平复功能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
藏人在离世之前需要枕前指导活佛的帮助。
同时,藏族的葬礼中不存在长跪长哭守死灵拜遗体的习俗,不向遗体告别,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进停尸的房间,一切都与亡人隔绝,即使是远方亲眷来奔丧也是如此。
在奔丧吊唁期间,亡人房帐中很少有嚎哭、泣声传出。
无论老幼、亲疏、妇孺或子女,都不允许放声哭。
藏族这种特有的奔丧吊唁习俗,其功能在于避免因旁人的情绪失调引起亡人亲属的感情波动,宽慰和平缓亡人亲属的心绪,达到情感的平稳过度。
在停灵期间,亡人亲属也不因丧亲感到寂寞或孤独。
每天晚上,村里都有七八人左右的中青年男人在家彻夜守灵,使亡人亲眷能安心地睡眠休息。
有的人家请僧人整夜诵念经文,守更的男人也不时诵唱六字真经,使丧家不显死气沉沉,而是荡漾活力。
为了排遣长夜的寂寞困倦,也为了使房帐中有所生气,除不能唱歌跳舞,守灵的人可以大声喧哗说笑。
藏族社会推崇此为高尚的行为并予以宣扬。
综上所述,藏人的丧葬仪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剂人的心理,使个人或群体摆脱其精神上的冲突。
3.调适社会关系功能藏族有句古老的俗语:“喜事要等着人来请,丧事要自觉找上门。
”听到丧事消息的村落人,不管有无亲戚血缘关系,也无论生前来往疏密或是有无宿怨,都会很快派人来家吊唁。
远方的亲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后,也想方设法前来吊丧。
无疑,丧事可以强化村落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沟通。
在祈求保佑的祷词中,无论规模大小、形式简繁,开篇词都是祈请佛和神保佑众生,解脱众生,而不是针对个人。
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4.生态环保功能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
藏族的丧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自然环境。
自然哺育万物,阳光、淡水、空气、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人得以生息和繁衍。
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藏人对大自然的厚泽更是感受深刻,并把这种情感深入内心。
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藏人体察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对大自然报恩的自觉意识很强。
直至目前,藏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其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保护了“中华水库”的涵养蓄积,这的确应归功于藏人根深蒂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一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在藏族所独具的丧葬习俗中。
参考文献:[1]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2]土登彭措.藏史纲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5]东嘎·洛桑赤列.佛教教派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班钦·索南扎巴.新红史[M].黄颢,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7]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