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初步设计报告1.综合说明1.1项目承担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1.1.1项目承担建设单位1.1.2项目承担设计单位1.2项目建设的依据《**区****年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研)》批复文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GB/T50363-200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GB/50288-99);《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微灌工程技术规》(GB/T 50485-2009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GB/T20203);《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程》 DB11/T 557-2008《机井技术规》(SL256-2000);《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市主要行业用水定额》;《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市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其他相关规、文件及技术参考文件《**市农业节水灌溉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1.3项目建设地点、容与规模1.3.1总体情况工程项目位于**市**区***镇、***镇、***镇、***镇、***镇5个镇和***农场。
共涉及24个行政村,37块地块,共计面积8162亩,其中果园低压管道灌溉面积4346亩,喷灌面积128亩,微灌面积3688亩,其中果树小管出流灌溉2880亩、设施农业微灌808亩。
1.3.2建设容和规模本项目共需打井11眼,其中新增水源井6眼、更新水源井5眼。
建设水源井泵房14座,包括更换深井潜水泵及泵房配套机电设施。
建设阀门井490座,泄水井452座,铺设PVC-U管道138.799km,铺设PE管233.026km,铺设滴灌带199.498km.建设蓄水池2座,总容积6400m3。
工程建设容和建设规模见表1-3、1-41.3.3与项目可研批复容变化情况说明1、项目可研批复灌溉面积总计8130亩,初步设计为8162亩,变更原因为可研《补充资料》对地块的数量及面积核实后太舟坞二地块面积由原来147亩变更为155亩,其中增加的8亩实际为初步设计太舟坞三地块面积,面积为40亩,地块有温室大棚10座。
2、项目可研批复地块数量为33块,其中包括徐各庄的蓄水池工程,初步设计地块数量为37块,包括徐各庄蓄水池。
地块变更原因为:根据《****年**市农业节水灌溉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表格编制要求,地下水与地表水表格编制要求不同,原项目可研报告33地块中有部分地块同时使用地下水与地表水,初步设计为了便于描述与报告编制,把原同时使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地块进行拆分,具体拆分情况见下表。
果改在初步设计理改为喷灌灌溉形式1.4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的实施过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区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办公室为项目法人单位,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以及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对各乡镇的工程项目进行督促、监督和检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按时向上级汇报施工进度。
项目的验收阶段,对各乡镇工程项目进行初验;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项目建设完成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建由村干部、水管员、和受益户代表组成的农民用水组织,实行计划用水,按标准规定收费的原则,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
本工程工期为7个月。
1.5项目建后管理项目建设的同时确定建后管理机制,由项目建设单位统一协调,农民用水协会及用水小组管理。
项目区以村为单元设置水务协管员,农业用水实行月统月报制度,切实发挥农民参与用水管理的节水作用。
项目建成后,按土地权属关系将机井、泵房及灌溉等设施交由各村委会集监管,农民用水协会及用水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灌溉设施的使用及维护。
建成后维修等形成的费用由各受益村庄承担,本项目中不予考虑。
1.6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3042.11万元。
其中建筑工程费2198.73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382.74万元施工临时工程22.11万元;、独立费用372.03万元;基本预备费88.61万元。
以上资金,由**区财政支付。
2项目区基本情况和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区的基本情况2.1.1自然状况2.1.1.1地形地貌**区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市西北部地区,东与西城区、区相邻,南与宣武区、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县接壤,全区总面积426km2,南北长约30km,东西最宽处29km。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5%左右。
**区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m,最低处为清河镇东的黑泉村,海拔高程为35m左右。
西部山区统称***,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0余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只有香山北面的军都山呈东西走向,将**区分为两部分。
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
受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区植被呈垂直性分布规律。
海拔800m 的地区,一般生长着刺玫等野生植物,覆盖率达60~70%;海拔300~800m的低山地区,主要为油松、山等人工栽培的林木,覆盖率达30~40%;海拔70~300m之间,多为人工栽培的苹果,梨、杏等果树和油松、侧柏等;平原地带主要是农田栽培,以蔬菜、水稻、小麦为主,此外还种植有、柳、槐、榆等树木。
2.1.1.2河流水系**境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km。
主要水系有清河、万泉河、南长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及人工开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
此外,还有湖、玉渊潭、玉渊潭湖、八一湖、***水库等水面,占**市湖泊总数的20%;水域面积4km2,占**市水域面积的41.28%,湖泊数量和水域面积均列**市各区县之首,湖是**市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1.94km2。
2.1.1.3水文气象**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的影响,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
年均气温12.3 ℃,1月份平均气温-3.7 ℃,极端最低气温为-21.7 ℃,7月份平均气温为26.1 ℃,最高气温为41.6 ℃。
年日照数2662小时,无霜期211天。
年平均降水量558.1mm,集中于夏季的6~8月,降水量为411mm,占全年降水的73.7%;冬季的12~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1.4%。
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大,降水分配极不均匀。
**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8.1mm,其区降水量为561.0mm,山前平原区降水量为570.5mm,山后平原区降水量为546.1mm。
2.1.1.4水文地质**区分为两大水文地质单元,分别为山区和平原区。
**区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西部山区隆起,处于风化剥蚀阶段,而东部平原处于沉陷阶段,接受新生代沉积物的沉积,故这两部分的水文地质特征迥然不同。
1、山区水文地质条件从凤凰岭到鹫峰之间,构成山体的岩石是火成岩,以花岗岩和闪长岩体为主。
地下水受断裂、裂隙等构造控制,如龙泉寺、磨镰石泉。
从香山到望儿山是一个复式开阔型向斜构造,向斜轴部是中生界侏罗系地层,翼部是寒武、奥系地层。
寒武、奥、石炭系地层中的灰岩是富水岩层,若断裂穿过灰岩时,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影响,地下水更为富集。
2、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区从山前向东部的平原区,沉积了数米到300m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地层。
平原区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永定河冲击扇、清河冲积扇和南沙河、南口冲洪积扇。
永定河冲击扇属富水区,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大于40m,最厚可达到200m,地下水的年开采量占**区年年开采量的大部分比例。
清河冲洪积扇属次富水区,地下水含水层的总厚度一般大于30m,最厚可达50m。
南沙河、南口冲洪积扇属贫水区,地下水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20m,局部大于20m,该区域年地下水开采量只占**区总开采量很少部分。
2.1.1.5工程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主要集中在村庄周边,交通便利,道路畅通。
施工区域靠近村镇,施工期间可从附近供电线路就近接引施工电源;施工生产与生活用水比较便利。
本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主要有:PVC-U管、钢管、砖、砂、水泥等。
各种材料均可从当地购买。
并且有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和技术指导人员,同时本工程的各种灌溉方式及管网布置形式等已经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地群众积极热情配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促使本工程顺利进行。
2.1.2社会经济**区管辖着23个街道、2个地区、5个镇、2个乡,全区户籍人口258.4万,常住人口约300万人。
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区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处于正常区间。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07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47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7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为0.05:17.72:82.23,第三产业比重高于2007年0.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7.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
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不断提高,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
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33%,二氧化硫削减量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以,低于1.5%的调控目标。
全年实现区域财政收入837.9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36.2亿元。
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05元。
**区拥有首都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
正在建设中的**新区包括***镇、***镇、***镇和***镇,面积约22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3%;区域围约有人口22.5万人。
2.1.3农业灌溉现状项目区主要经济作物为露地菜和果树等,灌溉方式大多以传统的渠道灌溉为主。
对于传统农作物如果树等的灌溉仍然以地面灌为主,部分山区地块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灌溉设施。
而且现状灌溉方式下灌溉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水量难以精确定量,往往造成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是造成浪费。
灌溉水源大部分为地下水,其中***镇部分地块使用地表水,具体水源分布情况详见表2-1、2-2:续表2-1 项目区农业灌溉机井现状情况表(地下水部分)2.1.4农业灌溉与用水现状本项目共涉及5个镇24个行政村,37块地块,共计面积8162亩,现有机井32眼,其中26眼为完好井,需更新机井5眼,能使用地表水有原有蓄水池,七王坟水库等。
根据实际调查,项目区现状灌溉用水总量为308.7万m3/年,亩平均用水量为378.22m3/亩,用水量详见表2-32.2项目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工程所在农业灌溉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灌水方式不合理,对水资源的浪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