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
1.1 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多渠道增加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入。

199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贴息贷款2亿多元,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各镇(街道)都从实际出发,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成方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带。

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

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洛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

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6667公顷。

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工厂化育苗室、催芽室、组培室、穴播室,被确定为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点单位。

规划发展了以孙集、洛城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21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各村也发展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样板。

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洛城、三元朱村、钓鱼台村等5处蔬菜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是加强考核,规范基地管理。

为迅速提高蔬菜质量,市政府与14处蔬菜镇(街道)、镇(街道)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了蔬菜质量安全责任状共12万份,出台了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和百分考核奖惩办法,对蔬菜标准化生产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

四是健全基地运行机制,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

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

五是实行产业化经营。

燎原无公害果菜生产基地66.7公顷,辐射带动333.5公顷,严格按标准化生产蔬菜,以高于市场价10%-20%收购产品,销往各大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山东农发集团在许多大中城市设立了“洛城蔬菜专卖店”,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为进京直销蔬菜。

六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

1.2 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与高等院校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寿光蔬菜示范区项目开发,发展番茄、胡萝卜等绿色食品基地1万公顷。

同时,依托蔬菜博览会和国内科研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了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病虫害防治、立体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技术100多项,推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名优品种600多个,提高了蔬菜科技含量。

二是提高蔬菜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设在寿光,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成立。

三是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和贡献率达58.6%。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普及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间隔期,尽量减少用药量和使用次数,保证了农药残毒不超标。

五是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先后举办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参训人员40多万人次。

目前全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
技专家”称号,与50多家科技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建设了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农业专家语音平台”,建成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3 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
我们投资建设了遍布全市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室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了气相、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贵重设备。

中心检测项目全、覆盖面广,具备土壤、肥料、蔬菜、产地环境(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农药等七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检测能力,于2006年1月全部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认证。

中心的检测经费主要依靠市财政解决三到目前为止,开展了包括土壤、水质、化肥、蔬菜在内的质量检测工作。

各乡镇(街道)、村也筹资200多万元,建设了21处无公害蔬菜速测室,实现了场所、仪器、人员三到位。

检测体系主要负责对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和相关栽培技术、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测。

1.4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控制药残
一是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蔬菜生产用药管理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见》等文件资料,并印发到户,严禁在蔬菜产区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二是加强了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成立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稽查大队”。

该单位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协调工商、农业、技术监督、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围绕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规范化管理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农业生产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市场管理常抓不懈,集中进行联合大检查。

近年来,每年都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供销社等部门对农资市场开展集中大整顿,重点对“三高”农药及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业户实行查扣、查封。

通过整顿,极大地震慑了非法经营,打击了经营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净化了农药市场,为蔬菜质量安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是探索建立农药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加强监管,净化农药市场,切实提高寿光蔬菜质量,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寿光市农药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办法》。

2 发展趋势分析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范基地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蔬菜加工出口力度,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2.1 逐步完善农资市场准入制度
我们决定对全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第一步先从与蔬菜标准化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杀虫剂农药开始试点。

待取得经验后,将逐步推广到农药、肥料、种子、农膜等整个农资领域。

2.2 大力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在大力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蔬菜,其战略目标是:寿光绿色食品蔬菜面积在2004年1666.7公顷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3333.3公顷,2015年累计达到4万公顷,部分蔬菜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2.3 积极探索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全面提高蔬菜质量水平,有效防止农残超标蔬菜进入市场。

由于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上60%以上是外来菜,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寿光蔬菜”这个大品牌。

农业部抽检结果表明,寿光本地蔬菜的合格率达到95%以
上,而外地菜合格率仅为70%左右。

针对外来菜农残超标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将积极推行蔬菜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认真总结外地开展市场准入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管理办法,严把市场入口关。

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通过产品标签追溯产地和生产者的相关信息,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蔬菜追根溯源,追查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