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
“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
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
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
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
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
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
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
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
用钱之道在外要圆融,内要方正。
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
古代人在制作钱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
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一、帛画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
吐鲁番遗画。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
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
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
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
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
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
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阿斯塔娜古墓里的伏羲女娲像新疆吐鲁番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古老而又奇特的人物画像:伏羲与女娲交尾像。
画的上半部是两人的上半身。
左边是女娲,高绾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端庄的脸上点缀着胭脂,眼中的神情显露出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左肩,右手执规高举头上,广袖裸至肘部,显出臂和手的丰润。
右边是伏羲,头上绾着方巾,外面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面与女娲相对,两道长眉中间点着一记朱砂,圆圆的脸庞上漾着祥和的韵味,平添了一种神的超然;他右手揽住女娲的右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
两人的脖子犹如蚕身,颀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对襟镶边的花上衣,至腰际两体相连,合穿一件酷似现代流行的超短裙。
裙裾之下,也就是画的下半部,是两道粗硕丰满、相互盘绕、互缠三匝的蛇身。
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中论道,“中国自黄帝以上,伏羲、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
”那些古老的神话中,伏羲氏姓风,人头蛇身,在位110多年;女娲氏也姓风,同样蛇身人首,继承伏羲的制度当了女皇。
画像形象地再现了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神话,却让这两位相隔了一个多世纪的名人双臂相拥、双身相交、双尾相绕,这是多么奇崛而又绮丽的想象呵。
神奇的神交合图,让后人窥见了先人们对性的崇拜和爱的遐想。
画面上没有人们常见的题跋和钤印,无从知道这般大气的作品出自于哪位方家的手笔。
看它的线条,是常见的国画的工笔描法。
看它的结构,写意与写实结合,实中有意,意中有实。
伏羲与女娲的体交是那么自然和神圣,表情是那么庄严和空灵,他们所处的空间又是那么的博大和永恒,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闪闪,太阳和月亮各有一圈卫星相拱,浩瀚的星河分由各组七星线相连,太阳像一只大火球,娇小的月亮却漫画似的有着眼睛和口鼻,正在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这一切,与其说是对神界的描摹,不如说是先人们生命崇拜和文化蕴涵的写照。
再看那画布,终于接触到了远古的信息。
这是一幅画在麻布上的墓画。
麻布的颜色虽已变成土灰色,但经纬依然分明,一边展示着当时的纺织技术,一边叙说着墓主的经济状况。
没有穿丝绢睡棺材,只能穿麻布衣服陪葬。
麻布图画说明他生前并不富裕。
然而,福兮祸所倚,贫贱不能“移”而留存至今天,恰恰是贫穷造就了不朽。
倘若进入棺椁,早就腐朽了,正是平躺在墓坑里,以空穴为棺,在吐鲁番干燥的沙土和干热的气候中迅速脱水,遗体和随葬品才能安度几千年,跨越时空来向我们诉说当时的故事。
追随华夏始祖神展览卡片扼要简洁,注明该画出土于高昌古城郊的阿斯塔娜古墓地。
阿斯塔娜,维吾尔语是首都的意思。
高昌古城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州郡治所和地方割据的政权中心。
当高昌古城毁于14世纪成吉思汗西征的战火后,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车师、匈奴、高车、突厥和九个大姓的汉族人不愿游走他乡,移居到高昌城北,聚成一个新村落,取名阿斯塔娜,生活于斯,归葬于斯。
卡片注出的年代,是中原的两晋时代,内地的文化习俗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高昌,画风与葬俗也传到了阿斯塔娜。
家人逝世后,头枕一种状如鸽子的鸡鸣枕,面部掩冥巾,眼盖瞑目布,身着棉麻或丝绢,安卧于沙土为冢的墓穴里。
逝者面对的戈壁土墓顶部,大都用木钉钉着一幅绢丝或麻布的伏羲与女娲的交合图像,祈望逝者追随华夏子孙的始祖神,融入宇宙苍穹,经历阴阳交合,走向希望的新生。
看来,这类伏羲女娲交合的图像,并非出自某个大家之手,而是各族居民中寻常画匠的通常之作,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葬礼的必需。
《左传》说伏羲制定了“嫁娶之礼”,于是画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手拿规和矩,向国人展示着对偶婚之礼。
墓室里设置这类装饰画,是源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葬礼习俗。
上古二皇风流事,绘藏西域百姓冢,汉晋时期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可见一斑。
伏羲与女娲交尾的画像,能够在东土和西域的民间广为流传,可见秦时的焚书坑儒,焚不掉民间的文史传说;汉时的独尊儒术,罢不掉百工的奇技异术,黜不掉百姓的生命图腾;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成果,终究会随着人们的生活产生、传承和发展,任何统治和禁锢都是阻挡不住的。
显现东方文化魅力伏羲女娲像不但在吐鲁番博物馆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博物馆里显示着东方文化的魅力。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伏羲女娲像,是1949年前从中国盗走的,1983年忽然轰动起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以《化生万物》为题,刊为试刊号的首页图,原因不仅是两个中国古皇交合的图画是一种旷世奇观,更是因为科学家发现的生物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竟然与伏羲女娲交合的螺旋式体态非常相似。
报刊议论连篇,人们叹为观止,一时成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某种秘不可测的玄怪话题。
直到现在,仍让我浮想联翩。
如果说,东方古代恋人梁山伯、祝英台殉情化蝶后的联体之态,东方古代小说梁山泊英雄中的“双头蛇”、“两头蝎”的起名之由,能在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中看到延绵的文脉,是因为中华地域人文的灵秀所致,那么,数千年后当代科学发现的DNA的分子结构图形,何以也进入了双螺旋形的几何家族呢?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是东西方生命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生命本体中存在着未为人知的某种联系……哦,中古时代平凡的民间画匠给今人留下了多么深奥的课题,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孕含着多少斯芬司克的怪谜和哥德巴赫的奇想啊。
唐伏羲女娲图-吐鲁番二、汉画像石中的女娲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
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
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在与伏羲、西王母的构图中,她在神系中的地位降低了。
这些变化,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1.汉画像石中女娲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神话系统中。
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始祖神,女娲造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
化生人类的神话产生得比较早,《楚辞?天问》中屈原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抟土作人的神话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字记载较早的是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孕育人类的神话是女娲造人三种主要方式中产生时间较晚的一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古籍直到唐代才出现。
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是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内容。
最早的汉画像石中女娲图像很少见。
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北主室北壁刻有伏羲女娲图像,女娲与伏羲作人面蛇身形。
同一地区发掘的新莽时期的南阳唐河电厂画像石墓,南壁西侧柱刻有伏羲女娲图像,与上一墓不同的是,这对人面蛇身神呈交尾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表明汉人已经明确地将伏羲引入了女娲造人的情节。
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和人面蛇身交尾都是女娲常见的图形。
东汉早期,女娲图像出现的次数增加,分布的范围也扩大至山东、江苏、陕西等地。
比如,江苏徐州铜山县东沿村出土的“永乐四年”(61)画像石祠.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形清晰可辨。
这时,女娲与西王母共同构图的图形也开始出现,山东长清孝堂山画像石祠,西壁山墙的上部刻有女娲与西王母等仙人结合的图像。
至此,女娲图像的基本图形都已经出现。
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东汉中晚期。
女娲图像普遍出现于各地画像石墓中,而且图像的表现也程式化了,即以人面蛇身的身形,或独自而立,或与伏羲相对,或与伏羲交尾,或进入西王母的长生世界。
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女娲图像最为丰富,所有画像石大墓或今人发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墓,都有女娲的图像出现。
四川画像石棺上的女娲很有地方特征,因为石棺的葬具特点,女娲多与伏羲相对完成构图,而很少有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与西王母的共同构图。
女娲图像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墓中,但她出现的位置却不尽相同,不过有规律性,常常是与构图的要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