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大气运动与气候

第五讲 大气运动与气候

第五讲大气运动与气候【知识体系构建】【核心要点突破】(10年广东卷文综第8题)8. 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 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C. 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D. 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答案】D解析:光热条件好,无霜期长。

同一海拔高度,纬度越高光热条件越差;同一纬度,海拔越低光热条件越好;同一山地,阳坡光热条件优于阴坡,故选D(2010·全国卷2文综第1-3题)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解析: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

图3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

读图3,回答7题。

7.乙地所属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答案】7.C【解析】7.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

根据乙地的纬度可以知道为温带海洋气候,此气候在欧洲分布范围最广。

所以C正确。

【高考真题探究】(2010·浙江文综第3-4题)图2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3~4题。

3.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A.风带南移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C.信风强盛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解析:本小题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判读及冬季降水成因的判读来考查气候形成因素。

读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冬雨明显的区域,冬雨是被西风带控制时,盛行西风把海洋中水汽送到陆地,且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

4.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势C.洋流D.人类活动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比较耶路撒冷与喀布尔冬温差异,二者纬度相差不大,影响气温因素不外乎在地势高低与距海远近了。

(10年广东卷文综第2题)2.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

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1),可知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答案】C解析: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甲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4~10月为当地雨季(降水多,超过100m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冬冷夏凉,5~9月降水较多,应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故选C.(10年四川卷文综第3-4题)图2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2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A. 合肥小于南宁B. 株洲大于石家庄C. 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4.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获得太阳辐射多少B. 距冬季风源地远近C. 下垫面性质的差异D. 对流层厚度的不同答案:3.C 4.B解析:关键是抓住图的变化趋势,图中显示城市的最大降温高度数值越大说明高度越大,在看其纬度变化会发现,整体上维度的地方降温高度偏大,具体地点需要具体分析。

由此判断C是正确的,辽河平原在图中能代表的城市是沈阳,洞庭湖平原看以借鉴处于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

【专题模拟演练】一、选择题(2010·安徽模拟)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27~28题。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读某地降水、风速日变化示意图,回答27—28题。

3.根据降水的日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最有可能是凹地形B.该地最有可能是凸地形C.该地最有可能为平原D.该地夜雨多为锋面雨4.根据风速的日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天之中风速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B.白天大气层结比夜晚稳定C.14时前后风速最大,因为此时空气对流最旺盛D.风速的日变化主要是地形引起的(2010·安庆模拟)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23~24题。

5.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气候C.亚热带湿润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6.图甲所示季节里()A.黄河下游地区正在收摘棉花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南迁徙C.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D.三江平原正在播种小麦(2010·天津和平一摸)7.N所对应的地面上的N’,与M所对应的地面上的M’相比A气压低B.气温低C.降水少D.光照少8.有关M’,N’两地的描述。

正确的是A.M’地的隆起,削弱了东亚的季风气候B.N’地在冬季时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C.M’地的隆起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所形成D.N'地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读图2,回答5、6题。

9.地球表面的根本热源是()A.太阳辐射B.大气热辐射C.地面再辐射热D.大气逆辐射10.全球变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A.使用氟氯烃等作为制冷剂B.将湿地开发为农田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二 非选择题11.(30分)读某区域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占年总量%)(1)分析图中A、B地区干旱形成的多发季节及原因。

(12分)(2)我国①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去年冬季和今天春季却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简要分析造成①地百年不遇干旱的主要原因。

(12分)(3)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造成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6分)【答案】一、选择题1-5 AAACA6-10 CDCAD二、非选择题11.(1)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④处.其次是③处,再次是②处,最小的是①处。

(3分)原因是①②③三地均处于海洋,①处纬度位置最低,太阳高度及日照时间年变化小,全年高温,年变化小。

③处纬度位置较高,太阳高度及日照时间年变化较大,气温年变化也较大。

②处介于两者之间。

(4分)④处与③处纬度位置相近,但④处位于陆地,热容量较小,气温年较差大于③地。

(3分)(2)A洋流为秘鲁寒流,B洋流为西风漂流。

(2分)两洋流性质均为寒流。

(2分)A洋流由南向北流,沿途不断吸收热量,促使水体和热量在南北纬之间输送和交换。

B洋流自西向东流,使水体和热量主要在同纬度带内进行输送和交换。

(6分)(3)特征:四季如春,气候凉爽湿润,干湿季较明显。

(4分)成因:基多位于赤道以南,临近赤道,主要受赤道低压影响,但因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上升气流受到抑制.降水量并不大;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干湿季较明显的气候特征。

(6分)(干湿季分明的特征及原因可不要求作答)12.(30分(1)A地;春旱,(2分)原因:春季降水少,(2分)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2分),春耕时节农作物需水量大(1分)(满分不超过6分)B地:伏旱(7、8月),(2分)原因: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2分)气温高,蒸发旺盛。

(2分)(2)①地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去冬今春西南暖湿气流弱,输送至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降水少;(3分)西南地区大气运动在垂直方向上以下沉气流为主,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3分)北方冷空气路线偏东,造成西南地区降水减少;(3分)①地石灰岩广布。

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

(3分)(3)分布特点:在空间上,分布广,但分布不均;(1分)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1分)在时间上干旱频繁出现,有时持续时间较长(1分)。

原因:我国气候季风季风性显著;(1分)夏季风不稳定;(1分)造成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1分)【备课资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解析】选D。

露的形成与地表降温有关,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易形成露。

左图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右图示意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4题。

2.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4.若该图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B.甲乙都是陆地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D.甲乙都是海洋【解析】2选B,3选D,4选C。

由右图气压差变化可知,近地面甲处为高压中心,乙处为低压中心,进而可确定等压面①处高于②处,③处气压和等压面高于④处。

因不确定该地所在半球,因此无法确定a、c 处风向,但能确定b处气流下沉,d处气流上升。

若在白天,则海洋气压高于陆地,确定甲为海洋,乙为陆地。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6.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5选C,6选B。

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等值线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而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

第6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以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