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程学院《中外设计史》考查课专业论文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学生姓名:赵帅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环境设计1445班专业课程:中外设计史任课教师:刘凯2015年11月20日目录目录 (2)摘要 (3)引言 (4)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 (4)(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4)(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 (5)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 (5)(一) 有机现代主义 (6)(二) 当代主义 (6)(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7)三、结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工业设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手工艺设计阶段: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关键词:工业设计,开端,手工艺设计,引言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20世纪初至1940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
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
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
(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设计孕育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后。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越来越细的分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首先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
“水晶宫”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其中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在设计过程中,莫里斯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
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依他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代表人物及思潮:早期工业产品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
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包毫斯的建立:一战后的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
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
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
时代背景: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
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
以雷蒙·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二次大战期间,各国军备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科技和技术不断涌现,如:雷达、核子武器、火箭技术以及航空喷气技术等。
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未在战争中受到较大创伤,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的主导力量。
工业设计在美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并最终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
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
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
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
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的,现在还在起步阶段.(一)有机现代主义有机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风格在造型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而与此同时这些有机造型的设计往往又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这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
这种“软化”趋势是与斯堪的纳维设计联系在一起的,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
(二) 当代主义当代主义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对办公机器等的设计也有较大影响。
它的基础仍是功能主义。
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商业性设计是20世纪40~5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设计流派。
由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而美国也因此成为了该流派的的典型代表。
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设计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工业设计就以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机器及其产品,对电气化、高速交通等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唱颂歌,并发展了“流线型”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时代风格”。
随着经济的繁荣,战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潮,这进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
最能体现商业性设计的是当时的汽车设计,不仅如此,它也影响到了工业设计的其他领域。
尽管其设计宗旨与现代主义的信条相背离的,但它在设计史中却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汽车设计新模式。
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基本造成一种制度,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称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
此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
(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二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它融汇于产品、服装、汽车、办公用品、家具等诸多设计领域中。
这种设计文化是植根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总体来说,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特性。
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座城市,都该是经过设计的。
这个理念可以概括意大利设计师们的设计哲学。
意大利的设计哲学就是优质生活的哲学。
意大利的设计师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
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当代有机雕塑;索特萨斯:从严格的功能主义转变到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斓的设计,并强调设计的环境效应。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三、结语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
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现代人生活状况的必然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参考文献[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 黄厚石,《设计原理》孙海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 蓝勇,《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4] 王会昌,《器具的进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创新性,对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与研究方向清晰,能够很好地将个人见解与史料相结合,有良好的组织与概括能力,另外论文格式正确、形式美观、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