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2005年2006年合计2005年2006年合计2005年2006年合计销售收入650650130065065013006506501300销售成本575575115055060011506005501150税前利润75751501005015050100150所得税24175241754915331615491516153349净利润5012550125100150673315100150331567100财会之窗纳税筹划案例分析□柳国美 税收筹划现在已经被很多企业所重视,也得到了税务机关的一定认可,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还没注重这个问题。

我个人在工作中也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企业,还有的虽有筹划但筹划不够全面,一方面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资金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经营资金不足、带来资金压力。

现就以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某企业是一家内资生产型企业,成立于1995年,该企业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

2005年损益表资料如下:全年产品销售收入1600万元,销售成本1350万元,营业费用125万元(其中广告费35万元),管理费用75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918万元,技术开发费3215万元),财务费用4万元(其中利息支出5万元,手续费3万元,利息收入4万元),其他业务收入27万元,其他业务支出4万元,营业外收入5万元,营业外支出6万元(其中直接捐赠115万元),利润总额68万元。

纳税调整资料:2005年工资应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假设该调整数正确),利息支出全部为银行贷款利息,利息收入全部为国债利息收入, 2004年该企业发生技术开发费30万元。

其他资料:A12005年12月30日开具销售发票300万元,货款2006年1月3日收回。

有关销售合同如下:销售合同总额600万元,按合同约定为签定合同日后两天内交货300万元,剩余300万元货物在2006年1月31日之前交货。

收款方式为货物运达购货方仓库,验收无误即收款。

合同签订日2005年12月30日。

方法为先进先出法。

B1某商品,从2005年开始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其中该商品在2005年先后进货两批,数量相同,进价分别为550万元和600万元,2005年和2006年各出售一半,售价均为650万元。

企业实际成本的计算下:该企业2005年所得税汇算清缴计算如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68+1915-31=5615净利润68-181645=491355万元应纳所得税5615333%=181645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增加1915万元其中:工资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广告费纳税调整增加3万元(35-160032%=3)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增加5万元(918-16003013%=5)直接捐赠纳税调整增加115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减少31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入纳税调整减少4万元技术转让所得纳税调整减少27万元在了解了2005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和相关情况后,可以看出该企业在所得税纳税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些方面可以说根本没有筹划,如果进行筹划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筹划:A1有关销售收入的筹划。

特别是2005年12月30日签订的600万元销售合同。

按合同约定在签订日后两天内交货300万元,货款在运达购货方仓库,验收无误后即收款。

在2005年12月30日开出300万元销售发票,说明该企业在12月30日发出该批商品。

我个人认为,该企业应筹划一下此业务的交货日期,可以在2006年1月1日发货,而不该在2005年12月30日发货。

原因有二个:一是在2005年12月30日发货并开出300万元销售发票,增加了2005年的销售收入,增加当年的税前利润,从而增加应缴所得税。

二是2005年12月30日当天发货,货款要经购货方验收无误才能收款,若货物验收有误,那么,在12月31日没有增加300万元的现金流入的同时,还要支付相应增加利润多缴的所得税。

三是延后两天交货,也就是在2006年1月1日交货,既没有影响合同的履行造成违约,还能延后交纳部分所得税,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相应的货款的收取日期也会延后两天,即1月5日收回。

对该企业来讲,只要在1月3-5日之间没有到期贷款和其他资金压力下,这样做利大于弊。

此业务按该企业平均利润率计算可减少应税所得额3003 [(1600-1350)/1600]=461875万元,减少所得税461875333%=15147万元。

B1有关正处于价格上升商品的存货计算方法筹划。

该企业某商品从2005年开始就处于物价上升阶段,其中该商品在2005年先后进货两批,数量相同,进价分别为550万元和600万元,2005年和2006年各出售一半,售价均为650万元。

企业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为先进先出法。

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下,该商品销售成本、所得税和净利润的计算如下表所示(为了更清楚、准确地反映这三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在税前利润、所得税、净利润均不考虑其他任何费用等因素):单位:万元从上表可知,虽然各项数据的两年合计相等,但不同计价方法对不同年份的数据产生了影响。

2005年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在后进先出法下为1615万元,在加权平均法下为24175万元,在先进先出法下为33万元。

可见,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与企业采用的先进先出法比较,发出商品的成本可高600-550=50万元,当期利润相应减少100-50=50万元,可以少缴所得税33-1615=1615万元。

因此,该企业在2005年采用后进先出法较为有利。

如果商品价格的趋势与此相反,就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价格比较稳定,涨落幅度不大,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果商品价格涨落幅度较大,宜采用移动平均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定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观税务机关备案。

C1工资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该企业应视实际情况适当采用提高员工福利,降低工资列支的办法。

如,为员工提供教育福利,对职工可以鼓励提高相应学历、技术层次的学习,免费为员工开展163©1994-2015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F INANC E&ECONOM Y 金融经济关于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考□邓丽萍 一、当前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在制度规范方面,尚存在某些不够完善之处,特别是适用范围及部分会计政策上的规范上与当前企业现实情况不相适应11在制度的适用范围上出现断层,由此产生制度上的盲区《小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在国家规定的中型企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且规定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不适合《小制度》。

但是,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于2003年2月制定发布的《中小企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一文,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未能涵盖整个国民经济行业,尚存在未涉及的灰色地带,如较大部分的服务行业基本上未有涉及。

这些没有界定标准的行业以及个人独资、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没有可选用的会计制度,或者说是没有制度以供执行。

然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组成。

《小制度》理应是在适用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外的普遍适用的一个会计制度,但囿于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的框定,便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无会计制度可供执行的“盲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缺憾。

21部分会计政策不够明晰,企业较难把握与执行自2005年1月1日全面实施《小制度》以后,我国所有的会计核算都纳入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体系中来,但由于实施小企业制度时间仓促,许多急需的配套办法、规定都还没有出台,在会计实务中,有着许多的疑难与问题需要财政部门予以进一步的明确与厘定。

(1)会计准则。

我国至今已颁布了《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修订)等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并规定《现金流量表》等7项准则在所有企业施行。

小企业执行该7项准则是必然的。

但是,小企业执行统一会计制度后,其他已颁准则(如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准则等)是否也同时执行没有明确规定,况且《小制度》已简化地执行了其他相关准则。

会计制度是依据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准则制定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所有具体会计准则,在执行中是否完全执行,还是简化执行,有必要给予小企业一个明确的答案。

(2)会计核算办法。

制度规定的内容,大部分是对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规定,其他行业如房地产、服务业等行业则很少涉及,因此,一些特殊行业在执行新制度时,感到十分地被动勉强。

对一些特殊关键行业,财政部应在符合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尽快制定的相应行业的会计核算办法(指南),及时颁布,以便企业加以执行。

(3)存货跌价准备。

《小制度》规定,小企业应于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提取存货跌价准备金。

但依笔者之见,这一规定并不可行。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的关健在于“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按规定“可变现净值”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的差额,即用倒挤的方法进行计算。

然而,这里的售价如何计算,将要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何计算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一计算过程的要求之高,工作难度之大,过程环节之多,在目前的小企业中,大部分会计人员恐难胜任。

特别是存货种类繁多,价格变化频繁的企业更是无法企及。

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执行的积极性。

(二)部分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欠妥、脱离企业实际,企业难以执行,易造成会计信息不实11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购买商品的采购费用不作为采购资本,而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

这一规定显然是为了保留商业企业的传统习惯。

笔者以为,商业企业这一习惯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不能把一些不规范的作法当作规律性、客观性的要求来加以肯定。

采购费用是在采购过程所发生的费用,理应作为采购成本,而且这样能增强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信息的可比性。

21债务重组收益。

制度规定,债务人对于债务重组所获得的重组收益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而将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这显然是沿用修改后的《债务重组》准则的相关规定。

这项规定用于上市公司,防止滥用规定,人为制造重组收益还是可行的。

但小企业却不大可能利用这一招数来夸大企业利润水平(相反,降低利润水平以减少税收的动机倒是有),而将此对重组收益的规定用于小企业是不妥当的,混淆了资本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的界限。

一般说来,只有资本性收益才能记入资本公积,而对于经营性收益就应体现在当期利润中。

债务重组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是一项资本性业务,理应看作是一项经营活动业务知识培训等;还可以工会名义定期提供外出旅游的机会,这样员工得到了免费旅游,而企业在增加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没有增加费用列支,还可以用提高住房公积金的方式来增加员工福利、降低工资开支,对于员工个人来讲没有增加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又可以所得税税前列支、并不增加企业税负,还提升了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