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学校:宝口中学主备老师:官文审核老师:吕小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德育目标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4.延伸拓展法。
可把本文与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进行比较,同写富春江景,二者有何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品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富春江美景: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荡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家世寒*,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
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
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
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
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4] [5] [6](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1)选出加粗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A.风烟俱净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聪明绝顶绝代佳人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过犹不及(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3)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AD(俱:全、都;犹:如同,好像)(2)“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回来。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理清背诵思路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多媒体显示)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随堂测评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姓名:班级:分数: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3分)湍()鸢()戾()嘤()庠()泠()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1分)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3分)①一百许里()②急湍甚箭()③蝉则千转不穷()④横柯上蔽()⑤经纶世务者()⑥任意东西()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分)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tuán yuān lìyīng xíang líng2、BC3、①左右②水势急③穷尽④树枝⑤筹划,治理⑥向东,向西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水之异、山之奇,突出水的清澈、湍急,突出山的挺拔峻秀。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了。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
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
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
“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
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
”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六、课堂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七、布置作业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