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2.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
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 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就近组织相关 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生产和经营;降低决策 风险,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 发展。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 的影响:
东京 横滨
大坂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
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与并存的,是制约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一)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 1.空间集聚 空间集聚是指空间的集中,即距离的缩短
和地理范围的缩小,它是经济活动的一种 重要现象。影响集聚的基本要素有运输成 本、规模经济和马歇尔的外在性。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活动的就近扩张。 第二,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第三,实现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
促进。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三)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地理事物空间中的
相互联系,是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 口和劳动力、资金、技术及信息等的相互 传输过程。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 基本条件:
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 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 方面的供求关系。
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可达是区域之间进行 商品、技术、资金、信息等传输的基本条件。可 达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 被运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 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区域之间的交 通联系。
形态。
● 网络
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状形态。
● 域面
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所表现出的
面状分布状态。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由点、线、网络、域面组成了七种空间模式:
● “点—点”构成的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 带和块状城镇群; ● “点—线”构成的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 “点—面”构成的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 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继承钱纳里和罗 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和 空间演变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区域空间结构和 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 空间子系统会重组,其边界会发生变化。这一 过程往往按一定规则进行,其最终格局是全国 各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弗里德曼根据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将空间一体化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地方中心阶段。均质无 序的区域中存有若干缺乏等级结构的独立 地方中心。前工业化社会特有的典型空间 结构,它相对稳定。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第二阶段:单一强中心阶段。区域经济只 靠一个大的经济中心支撑,中心城市的发 展与边缘区的停滞同时存在,开始拥有单 个强有力的中心。这是工业化初期所具有 的典型结构,表现出不稳定态势。
阶段,扩散与集聚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 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 一定的惯性。虽然集聚与扩散机制作用有 一定惯性,但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二)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 1.距离衰减原理 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
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例如,孔子七十二贤人的地理分布,大体 是距离越近数量越多。 导致衰减的原因:运费、便捷程度、耗费 时间 空间相互作用是地方规模的增函数。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
基本要素组成。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点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 分布形态。
●线
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2.空间扩散的一般原理 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
和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采纳或 应用的空间过程,即空间扩散。 扩散的最典型的空间特点是距离衰减规律, 即扩散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扩散的范围和强度随距离的增加和时 间的延续而减小是空间扩散现象的基本特 征和规律。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 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即扩散的起始阶 段、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 散阶段和扩散的饱和阶段。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干扰机会。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 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来自其他 区域干扰的可能性大小和频率高低。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空 间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区域分 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 自由区域流动,推动地理位置上邻近 的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
第七章 区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本章结构安排: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 ➢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区域差距与产业空间转移 ➢ 一、区域差距 ➢ 二、产业空间转移 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 一、经济区 ➢ 二、经济区划 ➢ 三、我国的几种经济区划方案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 “线—线”构成的交通、通讯、电力等网 络设施系统;
● “线—面”组成的产业区域系统;
● “面—面”组成的宏观经济地域系统, 如经济区、经济地带;
● “点—线—面”构成的空间经济一体化 系统。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扩散的过程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3.空间扩散方式 就近扩散 跳跃式扩散 等级扩散 随机扩散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 就近扩散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 跳跃式扩散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 等级式扩散
第十二讲区域空间结构
4.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