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如北京。
又如国家对西部已投资了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然而这 些资金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又回到了东 部。
前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国防 工业、航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这时的国防工业、航 空航天业等尖端行业,就表现为一的“奇异点”,并 形成“黑洞”效应,吸噬其他产业领域创造产值的能 量。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国家财力、 人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社会各个 群体的利益分配,都受制于应对“冷战”的需要。由 于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指向,不遗余力地朝这个指向 发展,这个指向的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 “黑洞”,原本是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没有 同时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 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形成经济增长中 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
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且 (GI+G2)/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两个 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 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偏小。福 建、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浙江六省区属于这 种类型。 半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 (GI+G2)/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省域内虽然有 两个地位突出、规模相当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强。 广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多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大于0.60,G3 /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 (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经济地位突出、经济规模相当的 大城市共同组成该省域的经济核心。江苏和山东两省属 于这种类型。
对点、线、面三种要素的空间组合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在其空间结构演变上, 始终存在着两种空间相互作用,即集聚 与扩散。其作用效果分别称为集聚效应 和扩散效应。
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方向相反,两者关 系有三种情况: 其一是聚集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导致经济中 心缩小。中国历史上许多经济文化名城,最后 都消失了,就在于扩散效应大于聚集效应。
S 1
E4
E3
1/2
E1 E2
0
QS Q0 Q’
Q’’
1
Q
战斧图
例如:西部大开发国家投入不 少资金、出台不少政策,但效 应没有到达临界点,并没有从 根本上改变区位;
一些地方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 式优化区位,往往效果不明显。
发达地区的黑洞现象
黑洞:广义相对论语言的一种特别致密的 暗天体,其物质特别致密,黑洞中隐匿着 巨大的引力场,因引力场特别强以至于包括 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只能进去而无法逃脱。
其二是聚集效应等于扩散效应,经济中心大 小保持不变。我们看到某些村庄几十年就是这 么大,就是说这个村庄吸引来的经济能量和放 射出去的经济能量同样大。
其三是聚集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经济中心就 不断扩大。
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是指区域经济诸 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导致在区域上的密集 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地域核心的形成。主 要源于外部经济效应。
空间经济力量的循环累积因 果关系
外生变量作用下人口迁入——本地市 场效应增大——企业聚集——价格指 数效应增加——人口继续迁入 外生的非对称性——内生的非对称性
突发性聚集
如果产业为均衡分布且贸易自由度很小, 则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不会影响产业的区位, 但贸易自由度变化到某一临界值后,贸易 自由度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聚集,因 为此时所有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是稳定的。
T字型发展战略:一级轴线为海岸带与长江
沿岸(玉树--丽江—攀枝花—成都--重庆—宜 昌—岳阳—武汉—九江—芜湖—南京—上海); 二级轴线为陇海线、西江—南昆线、黄河上中 游地带、北同蒲—太焦—焦枝线、哈大线、胶 济线、成渝线
该理论在1987 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 纲要》中的到了体现,国家把沿海、沿江(长 江)、沿河(黄河)区域作为我国发展的一 级轴线,确立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推进顺 序。
(二)点轴理论
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 以沃纳·松巴特为代表提出的“生长轴”理论,成 为点轴开发理论关于“轴”的内涵功能的理论前提。 生长轴理论的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 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 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 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 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 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 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
发达地区的黑洞现象:1,它是在经济增长中借助惯性 的力量聚集而成的“奇异点”;2,它具有无比强大的 吸噬力,且只有入口,没有出口;3,它因为无比强大 而往往是经济增长中的某一增长极,但由于它只有入口 没有出口不仅没有带动整个经济同步增长,反而使经济 增长的梯度结构愈加畸形;4,它的增长加剧了经济问 题、经济矛盾社会化,致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产生强烈的 质疑。
(三)核心——外围地理论

核心——外围地理论是美国城市
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
于是1966年提出的。


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区所组成 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 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 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或吸收创新,主导 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 程中达到能够维持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 显著,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 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著,从而增强对外围区的 吸引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 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 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 级核心区成长。就这样,通过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相互 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化、互相依存的城市体系,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评判双核结构方法: 指标:第一,G2/G1值(G1、G2分 别表示省域内经济规模首位城市、第二 位城市的GDP) 第二,G1/G值(G表示全域GDP) 。 标准:
标准:
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1/G值大于0.25,且 G2/G1值小于0.60。其特点是:省域内有一个强 大的经济核心,而其他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则明显弱小。 甘肃、海南、湖北、吉林、陕西、宁夏和云南七省属 于这种类型。 半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小于0.60, 且G1/G值小于0.20。其特点是:虽然省域内有一 个经济龙头城市。但该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突出。 安徽、湖南、江西和山西四省属于这种类型。 准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G2/G1值小于0.60, 且G1/G值大于0.20,小于0.25。其特点是:省 域内有一个经济龙头城市,但其在全域中的地位还不 够突出。贵州、四川和新疆三省区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经济要素一旦在空间集聚,各企业 就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共享、生产成本的集约、 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信 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生产服务行业的配套 建立等方面,向周边形成集聚力量。
如何看待江西的区位优势? 如何看待深圳在全国的率先发展?
空间经济的非均衡力
非均衡力:集聚力与扩散力(排斥力) 相对大小 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价 格指数效应 扩散力:市场拥挤效应
地物,比如城市、集镇、聚落、工矿点、风 景区、旅游点、绿洲、小湖和孤山等 ; 线状要素适合表达纵深延展的地物,如交 通运输线,包括高速公路、各种等级公路、 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面状要素适合表达同质而具有空间广延性 的地物,如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分区, 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 洋、海、大湖、平原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点轴理论
3、核心-外围理论 4、倒U型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 些地区和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的作用: 吸引和扩散作用
(1)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2)资本的集中与输出 (3)规模经济效益 (4)凝聚经济效果
第三讲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四、区域空间结构演进规律
一、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指某一时空范围内,自 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结 合,反映了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与地球 表面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组成要素:点、线、面
点状要素适合表达内聚型而没有广延性的
“π”字型发展战略:
国家的开发重点除了“—”“L”(沿海 和长江流域)以外,还应把陇海—— 兰新作为另一条“π”字型开发轴线, 形成一条“π”字型的区域开发格局, 在充分发挥东部重点开发作用的同时, 把一、三线地区的核心地段紧密联系 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发挥新亚欧大陆 桥的作用。
1)必须聚集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2)必须有规模经济效益 (3)需要适宜的周围环境
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 极理论发展到区域空间布局上,完善了增 长极理论。他把增长极定义为:“增长极 是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 发展”。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 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 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 一种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 动建立。
荆 州
岳 阳
南昌
益 阳
长沙
鹰 潭
湘 潭 株 洲 衡 阳
吉安市
双核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所揭示的是某个区域中两个不同功能的 城市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具体而言,在同一个区域 中,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固定 的空间结构现象,就在于这种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 上和功能上的互补。原因在于,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 域充分发挥作用,在其他因素相同时,其对区位的最 基本要求是趋中性,即应当尽可能位于所在区域的几 何中心。然而,与区外交往的需要,则拉动中心城市 的区位向区域边界方向推移,以致有不少区域中心城 市位于区域边界上,显然,这虽然利于与区外的交往, 但并不利于对所在区域的带动。而双核结构则兼顾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双核结构实现了区域中 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