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言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言语交际的运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大多数交际几乎都是在言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为了使双方能够顺利、友好合作,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误会,理解言语交际的原则并能够熟练运用言语交际的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言语交际;原则;技巧言语交际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际双方能够正确的遵守言语交际的原则并且可以灵活能运用言语交际的技巧,将对双方的合作顺利开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言语交际基本原则明确交际目的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修辞学发凡》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语言说我们用来进行宣泄的工具,或武器。
我们倘若用武器来作譬喻,便也可说修辞是放射力、爆炸力的制造,即普通所谓有力性动人性的调查,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同立言的意旨无关的。
”[[1]]陈望道说的这段话就表明了他的观点,也就是言语交际是有目的的,而且都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
所以,明确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很突出的作用。
刘焕辉在《言语交际学》中说道:“言语表达的目的性,是说、写者依据自我因素来进行话语组织时首要解决的问题,不难设想,想表达的目的都我违背了,还谈什么交际结果呢!”[[2]]因此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明确交际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言语交际都是伴随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所产生和发展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坚持并遵守言随旨潜的原则,明确交际目的,是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只要目的明确了,那么交际双方之间的谈话就能够顺利、畅快的进行。
一位公司的新领导决定去和这个公司的一位老领导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初次见面有些紧张。
为了缓和气氛,就主动问老领导:“领导啊,您今年有80吗?”领导笑了笑回答说:“我都九十三了。
”于是这位局长就认为这位元老是单位最老的了。
老人说不是,还有一位92岁的。
局长又问:“那他现在在哪呢?”老人说他已经去世了。
这时候局长自然地说:“那下一个就是你了。
”老人勃然大怒说:“你给我滚出去!”交际双方沟通之间的感情,营造更加良好的谈话气氛,往往都是由一些极其普通又平常的问候招呼产生。
当报告情况、说明事实、进行劝说、阐明主张或者提出要求时,交际目的就更加明确了。
根据调查表明,言语交际的目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传递信息知识,比如授课,做演讲报告;2.说服或者劝告别人比如谈判,做宣传或者建议批评等;3.激励或者赞美他人,让对方坚定信心,坚持自己的观点;4.引起注意或者兴趣,比如打招呼、主持人讲话等。
不管是出自于哪种目的,明确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的意识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去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问候“你好”的时候,也是一种交际目的。
只有交际目的明确,交际者之间的谈话就会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比如:甲:“哎呀,过年我又长了一岁,是不是看起来老了一些?”“哪里有嘛,看起来你很年轻啊。
”乙回答。
“可是我已经四十了啊!”“没有没有,你看上去也就三十五六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在年龄方面普遍还是有所保留的,而且在社交场合也忌讳询问对方的年龄。
就算有人问起,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别人是自己年轻。
乙就是由于明确交际目的,知道对方想听到的是夸自己年轻而不是说自己老的心理目的,巧妙的运用了开玩笑的方式回答了甲还很年轻,既没有说许多客套恭维的话,还表现出了双方的关系密切。
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认准交际对象徐思益先生在《孔子的语用学思想》一文中指出:孔子在言谈准则上提出以“正名”和“非礼勿言”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政治标准,其次,孔子进一步提出“慎言”的原则,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其言,无所苟同矣。
”此外,孔子也指出说话时要考虑说话者的身份和说话的对象,场合,时间,地点以及说话环境,如“可与言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等。
3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认准交际对象。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这期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给别人听的,都是为了向他人传递我们的某一观点或者意图,在此之中,我们就要注意区别对象,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
”通俗点说,就是说话要看对象是谁,要认准交际对象。
当交际者在和交际对象交流时,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交际对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身份背景、性格年龄等等。
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交际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人的角色是由于在社会中位置而确定的,由此而拥有一些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身份和地位等等。
比如,一个人因为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师生关系而拥有老师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他也拥有着老师的角色。
社会的复杂多元性决定了身份职业的多样性。
孩子在学校就是学生,回到家里就是孩子,在家里,当他生病在医院就是病人,乘坐公交时就是乘客,在景区就是游客。
场合不同所扮演的角色就不相同,所以交际者在进行交流时要看场合,看身份。
交际中的对象,也就是交际主体,是有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的。
由于语境不同交际对象也就不同。
比如,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他就是老师;下课后和同事讨论工作时就是同事;和朋友聊天时就是朋友;和孩子们交流时就是父亲。
因此,为了使交际达到目的,交际者就要综合分析交际对象各种因素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角色,将对象的许多因素都了解清楚,这样一来,交际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就可以正确的揣摩以及领会交际对象想表达的意思,从而避免尴尬,为交际双方创造了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
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认准交际对象也十分重要。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十分相爱,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把握的十分有度。
有一天,维多利亚处理完公务,半夜回到卧室,看见房门紧锁着,就敲门。
房间里阿尔伯特问:“谁?”我是女王。
”结果门没有开。
她再次敲门,阿尔伯特又问“谁?”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结果门还是没有开,女王心里有点生气,但她还是敲了第三次门,阿尔伯特问:“谁?”“是我,你的妻子。
”话音刚落,阿尔伯特双手把她拉了进去。
维多利亚女王前两次敲门时,阿尔伯特都没开门,就是因为女王没有认清楚交际的对象,没有分析清楚阿尔伯特现在对她而言的身份,第三次敲门时门开了,维多利亚分析了下班后自己就是阿尔伯特的妻子这个角色,才使得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达到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她的回答也让阿尔伯满意,所以给开了门,这样维多利亚不仅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也取得了预期的交际效果。
适应语言环境语境是言语交际的重要要素,在修辞活动中,适应语言环境是最基本准则,不管是在平常的对话中还是在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交际双方互相表达和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只要不和这次交际的语言环境产生冲突,那就是符合主题的。
比如,在下雨天打伞就很正常,可是在不下雨的时候打伞一般就会被人笑话。
陈望道先生1932年在《修辞学发凡》1中提出来“题旨适应情境”的主张,认为说话人在表达其意图的时候要适应说话的情境,依据“六何”准确表达,这“六何”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他的观点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很大,修辞的目的就是让交际者恰当的表达,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由于交际方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当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不同时,应该积极调节自己主动去适应在一定场合下的角色,倘若不及时学会变通,就会受到一些误会。
徐思益先生指出:“要正确领会说话人言语行为的用意,必须凭借语境框架,最基本的语境框架包括共同话题,说话背景和一套逻辑推理知识”。
[[3]]徐思益的这段话表明语境及其要素对言语交际的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明天期末考试了,老师说:“明天考试,请同学们自己自觉准备做好复习。
”这里的考试明显是指期末考试,同学们就不会问老师应该复习到哪里。
因为这里的语境就是明天就是期末考试,所复习的应该是全部的内容。
如果没有理解和明白语境,有时候答非所问,就会闹出笑话。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个睡觉的同学问:“请你给大家谈一下你对鲁迅的认识。
”睡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说:“我和鲁迅不是一个时代的,他都去世了,我怎么可能认识他呢?”惹得全班哭笑不得,他闹了一个大笑话。
老师所说的“认识”不是平常我们以为的“知道、熟悉”的意思。
而是自己对一个人或事物的理解评价或者看法等,因为他没有理解老师问这个问题的语境是怎样的,就根据自己的固定思维来回答,难免闹出笑话。
针对交谈话语中的内容是否贴题。
要求说话人紧扣交际目标紧贴交际主题。
在与人交谈时,不说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语,更不要随意转换话题,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要仔细分析别人话语的关联性,不能答非所问。
一定要符合说话的语境,要保证自己说的话与交际语境是相互融合的。
注意言语规范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全世界,礼貌二字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对于言语交际的原则阐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关于言谈、行为、说者之间关系的重要论述,孔子提出“一言可以兴邦”和“一言可以丧邦”的思想,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言语规范不仅对个人有重要意义,还关乎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兴盛衰亡。
索振羽先生认为,比起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原则应是最高层次的原则。
[[4]]语言规范如果不注意或者使用不当,特别像秘书之类的身份,不仅在别人面前损害了个人的形象,还会对自己所代表的单位的形象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社交者子选择话题时,要选择健康有益的话题,应做到言之有益。
”有些人在社交活动中看起来表现的不错,在他自己看来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言论家或者辩手,可是在听众心里他却是一个负面的形象。
先不讨论他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就从他的言语规范来说,他就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那就是喜欢自吹自擂、冷嘲热讽,喜欢讨论一些低级趣味的话题。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玩笑话表面上看起来引的大家哈哈大笑,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却丢失了形象。
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选择话题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
除此之外,社交者最好不要揭别人的短处,不打听别人的隐私,这样就能为交际双方创造一个和谐友好、轻松愉悦的氛围。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规范?做到语言文明?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标准。
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普通话交际交流,如果明确对方的身份,恰当使用听话人的语言如方言可以活跃气氛,增加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二,意义明确。
交际者应该避免使用一些模糊不清,没有明确意义的文字,尽量少用晦涩难懂或专业性术语,反之,应该多用一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的词语来和交际对象进行交流。
第三,注意数量。
在社交活动中应该注意说话的质量而不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