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证据制度

古代证据制度

•古代证据制度
–(一)西周的证据制度
•中国古代自西周起就强调审判要有事实依据,西周主要证据来源包括:
–第一,口供。

口供是西周审案之首要证据。

为了求得口供并保证口供的真实性,西周允许采用刑讯手段逼取口供;为了准确地把握口供,西周采取“五听”审讯方式,所谓“五听”,是审案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其依次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

从这五种察颜观色的讯问方式可以看出,西周已经开始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段审理案件。

“五听”审讯方式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第二,人证。

包括当事人的陈述及证人之证言。

–第三,书证。

西周时有关土地、债务纠纷要有相关的契约文书作证。

–第四,物证。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证据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的证据制度建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

•秦朝注重运用证据进行审判,主要表现:
–第一,规定了严格的获取口供的程序。

–第二,规定了严格的采证与勘验制度。

–概括秦朝的采证手段可以看出,秦时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证据制度。

其中像有条件刑讯、重视现场勘验、强调各种证据的综合运用等制度对后世影响颇深,一直沿用至清末基本未改。

•汉代基本继承了周秦以来的证据制度。

汉代以后,证据制度中最变化无常的要属刑讯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逼取口供,发明了一些新的刑讯方法。

•隋朝时,为了防止审判官滥用拷讯,开皇中期定制:“讯囚不得过二百;枷杖大
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易人”。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证据制度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规定了严格的刑讯程序。

–第二,唐律确定了据证定罪的原则。

分两种情况:
»一是在罪证确凿、人赃具获的情况下,虽无口供,据物证亦可定罪;
»二是对法定不可拷讯,可又未取得口供者,采取“众证定罪”,即如有三人以上,
“明证其事”,便可定罪。

•宋朝不仅将唐之“五听”审讯、拷讯程序、据证定罪等证据原则全数继承,而且
制定了严格的检查勘验制度。

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在哪些情况下司法人员必须检验或不必检验;
–二是检验须严守基层报检、州县官府初检和上级或相邻州县复检的法定程序;–三是检验必须作详细笔录;
–四是检验人员须据检验范围和时间如实检验,否则治罪。

•宋朝对检验制度的重视和完善,推动了法医学的发展,一批检验学方面的专著
相继面世,如郑克的《折狱龟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和宋慈的《洗冤集录》等。

其中《洗冤集录》成就颇高,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自宋迄清数百年中一直被奉为法医检验经典。

曾被译为荷兰、英、法、德等国文字,传入各国。

另外,在宋朝的民事诉讼中起着决定性的举证作用。

•元朝在证据制度方面有特点的规定主要有二:
–一是拷讯囚徒必须按制度施行;
–二是规定了严格的勘验制度。

•明朝时,法律虽对刑讯有一些具体规定,但明朝在审判实践中,拷讯几乎是无所节制的。

清朝亦把刑讯作为主要取供手段。

–(三)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
•清末诉讼法草案中规定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证据制度:
–刑事案证据的种类包括口供、检证笔录、证人证言、鉴定结论、文件证据、物证等;
–民事案证据的种类包括人证、鉴定、书证、检证等。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以废止刑讯为核心的证据制度改革。

规定: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若有官员再行刑讯将夺职并治罪。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证据制度中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由心证”的原则,即在诉讼过程中证据的取舍及证据之证明力不由法律预先作规定,而是据法官的理智和内心信念,即所谓“心证”来自由判断和取舍。

(四)人民民主政权禁止刑讯逼供、重证据不重口供的原则
•人民民主政权三个时期的相关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了坚决废止肉刑、禁止刑讯逼
供、重证据不重口供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