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老人与海鸥》一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第1段中划线的句子是对老人的()描写,从这出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这
时一位()的老人。
2、用波浪线画出第2段中描写老人给海鸥喂食的语句,并写一写你从中体会到
了什么?
4、第2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从中体会到
()。
《老人与海鸥》二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1、选文中讲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2、用“”画出描写海鸥动作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引号的作用是
()。
4、选文第三段中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课外阅读“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能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哇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就应该这么…煮‟。
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书上的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分)
2、把短文分成三段,划上“‖”线,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爷爷说的“煮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爷爷告诉“我”应该怎样“煮书” 。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