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气胸
1. 原因:锁骨下进针时,针干与皮肤角度太大使针尖离开锁骨下缘,很易穿破胸膜和肺。
颈内静脉穿刺时,为避开颈总动脉而针尖指向过于偏外,往往会穿破胸膜顶和肺尖。
2. 预防和处理:如果仅为一针眼产生少量气胸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针尖在深部改变方向使破口扩大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气胸会急剧加重甚至形成张力性气胸,这时应提醒外科医生及时手术,打开胸膜,并处理肺部破口。
(二)血胸
1. 原因:(1)锁骨下静脉穿刺时,进针过深,易误伤锁骨下动脉。
(2)颈内静脉穿刺尤其易损伤动脉
2. 预防和处理:(1)应立即拔针并从锁骨上压迫止血,若同时穿破胸膜势必会引起血胸。
此时应改换穿刺点或经锁骨上路穿刺锁骨下静脉。
(2)及时退针局部压迫3-5分钟即可止血,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三)液胸
1. 原因: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在送管时穿透静脉而送入胸腔内,并将液体输入胸腔内。
2. 症状:(1)从此路给药(麻醉药,肌松药等)均无效;(2)测量中心静脉压时出现负压(体外循环前不应出现负压);(3)此路输液通畅但抽不出回血。
3. 预防和处理:若出现上述现象应确诊导管在胸腔内,不应再使用此通路,应另行穿刺置管。
原导管不宜当时拔出,应开胸后在外科医生监视下拔除原导管,必要时从胸腔内缝合止血。
(四)空气栓塞
1. 原因:(1)穿刺前未使病人头低位,如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当穿通静脉后一旦撤掉注射器与大气相通,由于心脏的舒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
(2)输液时,巡视不及时,输液走空。
输液管内有空气,或导管衔接处脱落。
2. 症状: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严重者心跳呼吸骤停。
3. 预防和处理:(1)穿刺时应注意避免空气进入。
(2)加强巡视,妥善固定,避免输液走空,或导管脱落,一旦发生及时配合医生处理。
(五)心肌穿孔
1. 原因:由于导管太硬,而且送管太深直至右房,心脏的收缩而穿破心房壁。
2. 预防和处理:在心脏直视手术切开心包即能发现,给予适当处理即可。
但在非心脏手术或是抢救危重病人时常常引起心包填塞,如不能及时发现作出正确诊断,后果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尤其注意:不用劣质导管,送管不宜过深,一般送入8-10cm即可。
(六)感染
1. 原因:(1)导管消毒不彻底;(2)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3)术后护理不当;(4)导管留置过久
2. 症状:(1)穿刺处红肿,周围皮肤有触痛,皮温高。
(2)体温高,乏力。
3. 预防和处理:(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留置时间越短越好;若病情需要最长7-10天应该拔除或重新穿刺置管。
(3)定时更换穿刺处敷料,并观察伤口有无异常。
(4)每日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