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二、句读停顿:1、学 / 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不知 /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2、温故 / 而知新,可 / 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 / 则罔,思而不学 / 则殆。

4、诲女 / 知之乎!知之 / 为知之,不知 / 为不知,是 / 知也。

5、择其善者 / 而从之,其不善者 / 而改之。

6、仁 / 以为己任,不亦 / 重乎?死 / 而后已,不亦 / 远乎?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四、重点词语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习:复习“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实,真诚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诲汝..知之乎诲:教导女:同“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是是知..也是:这知:同“智”,智慧,聪明见贤思齐..焉思:想,想要齐: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仁以为...己任仁:实现仁以:把为:作为死而后已.已:停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能够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要的勿:不要施:施加五、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③任重而.道远表并列:④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2、焉:①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①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蹲其.身代词,他们的、其中的、自己的4、之:①知之为知之.代词: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做,当③仁以为.己任当作六、古今异义:①吾日三省吾身:虚数,泛指多次(古);数词,三(今)。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③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古);可能,许可(今)。

④是知也:这(古);表判断(今)。

七、词类活用: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做名词,旧知识。

③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八、理解默写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8、《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9。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

12、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见贤思齐九、内容理解:1、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要有君子之风。

第二则是个人修养,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每天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逊求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人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十、课外拓展:1.这十则论语内含有的成语: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③温故知新;④不亦乐乎;⑤见贤思齐;⑥择善而从;⑦任重道远;⑧死而后已;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3.积累格言警句: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6.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第7则的含义。

答:取长补短。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

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

告戒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只有用谦虚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

10.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答:(1)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2)作为人必须养成好的品德修养。

1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答:任重而道远。

“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12.根据课文内容拟一副对联。

答:孔子遍游六国,论语影响全球。

13.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你能列举他们或孔子其他弟子的事迹吗?列举两个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