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作文材料选用【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材料选用【命题趋势】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的文章不仅会显得内容厚实,中心突出,而且还能使内容显得斑斓多彩、引人入胜。
作文选材要严,要做到“以一当十”,要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的材料。
为了不让材料雷同,选材时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想到它的比喻义、引申义,也可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联想、想象。
为了让材料新颖、有时代意义,应密切联系时代风云,关注鲜活的现实生活,留意社会热点、焦点,抓住敏感问题加以探讨,选择新颖的材料,写出话题新的意旨来。
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材料不充分,有骨架,没血肉;材料不真实,不新鲜;材料不典型,论证什么都用得上,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事例。
这些问题是应该克服的。
【方法点津】(一)与时俱进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就是指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与时俱进”呢?1. 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报刊文摘》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20世纪你美吗》,在谈到20世纪“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时,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注入笔端,如即将举行的以巴首脑会晤、久拖未决的菲律宾人质危机、电子邮件(伊妹儿)的出现等等。
如此鲜活的材料充实文章,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冠压群芳。
2. 引入时代的活水,向生活学习语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
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
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
作文时适当引入作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3. 注重观念更新。
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意。
[范文分析][话题:语言与沟通(202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尤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
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
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
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
但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
因此,不少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
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
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
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
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莫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
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解剖:这篇文章,能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
作者把话题放在了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来谈“语言与沟通”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这个常见的话题有了时代的新意。
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接着将沟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语言这种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然后针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的误解,提出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扬其长而避其短,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
作者对“语言与沟通”的见解是准确的,对“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论述是深刻的,更可贵的是,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多了,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少了,这一多一少,恰恰证明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重要和必要。
全文紧紧围绕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
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二)采花酿蜜写作时,围绕某一中心或某一话题,摘录或选用在生活中和阅读中获取的新鲜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有新意的文章。
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借“新闻”或富有时代特色的材料,或编撰故事,或改写成故事。
二是抓住若干生活镜头组合成一个场景或连缀成一个过程,表达一个新的主旨。
三是博采众多具有相似点的材料,按一定顺序组合,共同突出一个有意义或让人振奋的主题。
这种方法,关键是两点,一是“花”要新鲜,要丰富;二是改造,要“酿”,赋予新意。
[范文分析][话题:忙(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谁辛苦为谁忙一说到“忙”,《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够忙的。
那么一大户人家,绝大多数是只管吃喝玩乐不管事儿的主。
家里家外的一应事务,大到生老病死,小到针头线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与外界的迎来送往,都得她亲自过问。
有几个吃饱了撑的,还时不时地给她惹出一些麻烦。
那个与她同床共枕的浪荡公子贾琏,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买小养妾,金屋藏娇,全然不把“凤辣子”放在眼里。
更有那不成器的憨公子贾瑞,竟对她存非分之想,进行性骚扰。
还有……她愣是把他们一一摆平了。
其间她用了多少心计,死了多少脑细胞,谁也说不出个数来。
她的死,可以说是忙死的,累死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曹雪芹的断语,可谓一语中的。
王熙凤为谁而忙?她为的是这个家——一个处于破败没落的贵族之家。
她纵有回天之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家一天天地走下坡路。
她的死,与其说是一种无奈,毋宁说是一种解脱。
二说到“忙”,《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够忙的。
为了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辅佐刘备,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南擒孟获,西取刘璋,为蜀国的建立和蜀国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别的不说,光是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就够他忙活的了。
杀一个孟获易如反掌,收一方叛逆的心却难上加难。
为了南方的烽烟不再燃起,为了蜀国的长治久安,他不得不这样做。
但人算不如天算,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有刘备命丧白帝城。
“八阵图”终究没有困住东吴大将陆逊,反让陆逊把刘备送上不归路。
刘备死后,为了报答先帝的“托孤”之恩,诸葛亮更是用尽了心机。
明知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六出祁山”终究还是无功而返,定军山五丈原成了他的最后归宿。
与其说他是病死的,倒不如说他是累死的。
诸葛亮为谁而忙?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蜀国,为了“兴复汉室”的事业。
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为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备。
又是“三顾茅庐”又是“托孤”的,表面上看是知人善任,其实是把千斤重担压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必定“累死”无疑。
三说到“忙”,“阿拉上海人”徐虎够忙的。
除了白天上班之外,他还要搭上休息的时间,全天候地为人民服务。
“便民服务箱”挤走了他操持家务、接送孩子的时间,“24小时服务热线”打破了他家人团聚,尽享天伦的美梦。
他走过多少条大街小巷,他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给多少户人家送去了温暖,他给多少个家庭带来了光明,不要说别人说不清,就是他自己也未必说得清。
徐虎为谁而忙?为自己,为家庭?都不是。
他为的是上海的民众。
“苦了我一个,满意千万人”,这是徐虎的心声,也是他崇高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
解剖:文章以“为谁辛苦为谁忙”为话题的因由,引出了三个忙人:一个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个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个是当代的活雷锋徐虎。
三个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忙”,但忙的目的意义不一样。
最后一段点明了中心,肯定只有徐虎的忙才是有意义的忙,才体现着崇高的精神。
文章关注时事,关注人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合理虚构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常见的合理虚构的方法有两种:1. 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2. 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求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象,这种想象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当然,虚构素材也应当注意贴近生活,否则就会引起阅卷老师“特别”注意,可能就要影响作文成绩了。
[范文分析][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只缘身在此山中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
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
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
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
”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之因。
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
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
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话,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
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