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Fannylock内容提要: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是指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过大,是由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差距而出现的。

“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

因此,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业国民经济一、概念界定1、什么是“三农问题”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相互关系的问题。

(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它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贫穷,不是说他们收入没有增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差距过大;“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弱质,不是说农业没有发展,二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过大;“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村落后,不是说农村没有发展,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过大。

因此,“三农问题”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呈现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

(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以上所描述的严重的“三农问题”。

2、农业是什么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胡噢噢的功能机能,投入人类劳动,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农业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由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传统认识和现在认知的农业有所区别,传统认识把农业仅限于农产品直接生产部门,现在农业观则把农业产前、中、后经行服务的部门也归于农业,是农业的概念更宽泛。

(傅晨, 2010)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农业的贡献和多功能性都被充分的认知认可,并挖掘利用。

例如1961年库兹涅茨的分析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

又如,现代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市场发展、就业增收、劳动力输出、生态保护、生物质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尹成杰,《农业多功能与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本文题目中的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产业概念中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中,“三农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并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的表述表达了党中央对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治理“三农问题”从此成为全党全国压倒一致的认识。

(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中之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牵制和阻碍作用。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农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作用只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发展长期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农业部门,”(缪尔达尔,1992)“由于农业部门的规模和重要作用, 它必然成为一国经济任何真正持续扩大的基础”(费景汉,1989)。

据国外经济学家的经典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主要贡献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及外汇贡献。

(库兹涅茨,1961)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四、“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产业概念中农业的关系“三农问题”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相互关系的问题。

它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

“三农问题”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是指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过大,是由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差距而出现的。

“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

“三农问题”的出现是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社会发展,中由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组相互关系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

“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因素优化组合的程度。

五、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对策建议1、坚持对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呈现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

在我国由于“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发展战略使得“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由于农业本身的性质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点,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

为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与农业的发展的关系。

2、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提升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我过,“三农问题”是由于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累积的恶果,造成了严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严重的城乡发展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新发展,提升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坚持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同的。

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养活城镇的人口, 其次还要为工业积累一定资金(因为相对农业部门而言, 此时的工业太弱小);否则, 工业化就很容易陷入“李嘉图陷阱”。

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随着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食物需求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不断下降, 工业化对农业部门的资金与产品依赖都会逐渐减弱, 相反, 随着工业消费品生产的迅速膨胀, 工业部门内部的需求潜力逐步减弱, 工业化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

换句话说, 农业对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时间不能过长, 在比例上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渐减少, 而农业的市场贡献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增强。

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工业部门已经发展壮大, 并具备了自我积累的能力; 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越来越小, 而且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不复存在了。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4、拓展农业功能的全面发展,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市场发展、就业增收、劳动力输出、生态保护、生物质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经济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不断提出的新需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业的多功能进行合理全面的开发、拓展。

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应全面地充分地认识和拓展农业的功能。

参考文献:1、傅晨,2008 《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3、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拙地位》;4、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5、陈文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6、陈秋珍,《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