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应用开发》
课程标准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一.课程设置概述
1.1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与定位
Android应用开发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用开发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方法的主要课程,是Android应用的主要领域。
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该课程以Android应用技术为重点,逐步阐述Android应用体系结构,介绍Android应用常见的几个功能。
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既让学生掌握Android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一些Android 的高级开发技术,从而为今后实现Android应用开发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了解和掌握Android的主流应用技术及其开发方法,掌握Android的sdk、Activity、高级UI、网络、多媒体体方面的编程技术。
为进一步学习移动互联工程师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技能培养,回归能力本位
Android应用开发是移动互联工程师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软件开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识、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
(二)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种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每个项目的成绩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给学生评价成绩时应尽量以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最后期末的成绩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应由平时的各次项目成绩和期末的评定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在把握比例构成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整合课程资源,开放创新教学,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并思考生活中接触的Android系统应用,鼓励其结合生活中熟悉的操作方法提出问题或假设,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Android开发方法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
养其实际操作技能。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典型案例
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体现能力标准,强调工学交替,开展职场鉴定
在本课程教学中全过程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能力标准,课程本身按模块设置,教学过程充分工学交替,考核评价尽量避免教师单方命题、闭卷笔试模式,充分体现职场痕迹。
1.3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与特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Android sdk的特点、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的搭建、Android高级UI开发、Android网络开发、Android多媒体处理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基本掌握Android的应用开发技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课程采取由简入深,逐步复杂的项目单元模式,学生先掌握Android应用开发的基本技术后,开始逐一设计项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掌握Android应用开发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
2.1 课程总目标
理解Android SDK;
能够搭建开发环境。
掌握Android Activity应用开发。
掌握Android网络处理。
掌握Android多媒体处理技术。
掌握Android界面处理技术。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Android sdk。
掌握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发布知识。
掌握Android Activity知识。
掌握Android高级UI知识。
掌握Android网络处理知识。
掌握Android多线程知识。
掌握Android数据存储知识。
掌握Android多媒体知识。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
能够实现Android Activity开发。
能够使用Android UI控件开发。
能实现Android网络开发。
能掌握Android数据存储技术。
能掌握Android多线程处理技术。
能实现Android多媒体体处理。
能实现Android Service。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生产型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分析处理并举一反三得到正确、灵活的解决,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2.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
注重基础应用性,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Android系统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及实践技术,在每章甚至于每一次课程都有相应的案例,与现实实践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
也注重理论新颖性,使本课程具有观念新、易学习的特点。
还注重趣味性,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放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获得应有的收获。
三.课程教学内容
学习情景设计与学习分配
4.1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
本课程建议教学中主要提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生产性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在每个案例教学中先提纲挈领的阐明一些新技术手段和语法表达形式,之后学生分组,以3-5人为宜,每组注意实践操作能力强弱的搭配,完成后抽取具代表性的作品公开集中评价,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同步提高。
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平时情况结合期末总评情况综合评价。
学生在每次项目完成后,每组学生在项目组内自评,教师给每组一个总评,将学生自评成绩和教师总评成绩按比例结合为一次项目的成绩。
多次项目成绩组成了
学生此课程的平时实践操作部分的成绩。
另外学生在每部分学习后完成的其它任务(如课后作业),此又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在期末课程结束后,按实际情况可布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较综合的项目实践,以此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考虑到部分学生非独立完成的作弊行为,亦可组织学生统一卷面考试,以此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
最后将每个学生的平时实践成绩、其它成绩(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学习表现、期末考核成绩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综合得出学生此门课程的最终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实际操作技能、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如: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或者是引用职场鉴定来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2 课程对双师结构或教师素质要求
本课程除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外,在实践上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而教师除Android系统有较深的理解外,在实践操作能力上也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建议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此课程的教学任务。
4.3 课程教学资源
(1)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录像
(2)各教学情景练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