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城市规划案例
2)街道空间尺度的提炼提供 了宜人化的空间感受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 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 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 窄巷子5米左右, 而沿街建 筑为1~2层, 高度也在5~8 米, 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 宽比约为1∶1。 此种空间尺 度是从居住空间模式上发展 起来的, 人行其中, 感受到 的也必然是宜人的尺度、 生 活化的空间。
以酒吧、夜店、甜品店、 婚庆、小型特色零售、 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 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目标客 群
针对怀旧休闲客群
针对主题精品消费的目的 性消费客群
针对都市年轻人客群
空间整合途径
1)街区形态的保留为整体风 貌鉴定了基调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 风貌较为完整, 延续了清代 川西民居风格, 街道在形制 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 其主 要特色为;“鱼脊骨” 形的 道路格局。
• 1、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成都最有特色的“院落式情 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是具有“老成都底片、 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 2、宽窄巷子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筑上保留了宽窄巷子传统四川民居 融合外来文化影响形成的民居结构形态和特点,在功能上则恢复了少城作为成都 城市文化商业母体的原始功能。 3、宽窄巷子进驻商家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做到了商业性与文化特色的有 机结合。 4、宽窄巷子既保留了老成都的原真生活体验,又融入了外地文化,实现了中西 合壁。
从宽敞的街巷到院落通过几级向里退的阶梯过度到 门厅,门厅主要用于出入和迎客, 空间也显得单
纯、明快,内部的庭院空间则通过摆设、装饰尽显
精致之感。
空间整合途径
4)街道界面的丰富强化了 空间的历史感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 面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以 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建筑 作为空间的表皮, 是空间 历史感的外部表象, 通过 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 让 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 厚度。
人在游憩活动中,在观赏景物时由于视点、 视
线和视角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空间营造途
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空间整合途径
3) 街道空间层次的完善促使 开展不同的公共活动
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空间层次完 善而清晰, 从街到巷, 再到 门厅、 院落, 营造出了从公 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 再到 私密空间的完整序列。在这样 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里, 公 共活动空间满足了从游赏到休 闲到品位的不同公共活动需求, 使全民性体验活动成为可能。
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
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
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 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
特色之处 文化墙
成 都 原 真 生 活 体 验 馆
琉璃会会馆
白
夜 酒 吧
黛 堡 嘉 莱
Starbucks
JiongBox 创意盒子
MY COFFEE
总结
现状建筑高度分析
5 建筑风貌分类
• 第一类:保护完好和改造较好的历史建筑;占地面积 7243平米 • 第二类:1.原有建筑格局基本保留,但部分构件有一 定损坏的建筑;占地面积2206平米 • 2.建筑原有格局模糊,但建筑重要构件保留 完好,如宽巷子31号仅大门保存完好 • 第三类:原有建筑格局及门窗、墙体、屋顶等部件有 很大程度的破坏、门窗被重新开设的建筑 • 第四类:建筑质量一般,按传统风貌修建的现代建筑 • 第五类:影响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靠市场
• 城镇化可以拉动投资,也能拉动需求,是 挖掘潜在国内内需(投资和消费)的焦点。 • 城镇化是发展的结果,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 “市场”本身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政 府不应过多干预。
历史背景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 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 宽窄巷子在历史的积淀中慢 慢暴露出许多环境恶化的问 题, 原有的生活设施已满足 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另一 方面, 宽窄巷子是成都历史 文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的是成都独特的市井 生活文化, 对清代川西民居 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布图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研究
二、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况
• 1 历史溯源 • 2 满城格局研究 • 3 清以来满城空间概况
历代成 都城
• 典型风水格局
清代满城图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研究
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 保护区范围
按1998年3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更新规划 (调整)》的界定,保护区面积约5.6公顷, 合85.2亩,56250平米 。
•
•
•
宽巷子、窄巷子 核心保护区
窄巷子
宽巷子
井巷子
步行路
车行道
原有道路 新建道路
原有出入口 新建出入口
车行道
2 土地利用
• 现状土地利用
3 功能配置 4 空间形态
1.规划区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是清代文脉的 延续 2.由于规划区域周边近年的大幅度开发,整个规 划区以宽窄巷子为中心基本呈现由内到外从低层 到多层的态势。低层区以1-2层为主,局部3层, 多层区为6~7层 3.低层区建筑密度较高,肌理致密,尺度宜人, 材质为木质与传统老砖为主;多层区密度中等, 肌理稍为松散,尺度稍大,材质为现代砖、水泥、 钢、玻璃等。 4.公共空间
宽窄巷子保 护区航拍图
总体布局
宽窄巷子项目由三条步行街 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通, 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 也显得非常人性化。另外, 在宽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 广场和西广场,起到聚集人 气、提供促销场地等作用。 步行街长约 400 米,宽巷 子宽度以 6~7 米居多,窄 巷子宽度为 4 米,街巷距 离适宜集聚人气。
街道
宽巷子
窄巷子
井巷子
功定 位
“闲生活”区
“慢生活”区
“新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
以时尚年轻为主题
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 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 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 业态业 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 种 所、SPA为主题的情景 消费游憩区
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 品牌餐饮、轻便餐饮、精 品饰品、艺术休闲、特色 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 活品味区
• 第六类:违章搭建的棚;风貌已经无存的历史建筑
保护区现状建筑风貌分类图
改造后的现状
在2003年,成都市开始启动实 施宽窄巷子的保护性改造,并 于2008年对外开放, 成为成 都的 “第一会客厅” 。它借 鉴的是上海“新天地 ” 历史 文化的改 造模式——公共空间 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转换。公 共空间的嵌入是在某一种功能 的地区引入另一种功能或是在 某一类活动地区引入另一类的 活动。空间模式的转换是通过 对空间组织结构的转换, 彻底 改变空间组织的模式。
成都宽窄巷子案例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 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投资拉动经 济”模式的延续。 •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体制变革、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的 变革方向。 • 没有产业支撑,没有人流物流集聚的发展 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备三大特点:
• 第一,一定是体制变革的过程。 • 第二,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以人为本 • 第三,新型城镇化一定是城市转型的过程。
空间整合途径
1)街区形态的保留为整体风 貌鉴定了基调
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 自发式的管理, 奠定了安静、 悠闲的生活基调。宽窄巷子 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 融合为一, 民居内部具有川 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 留, 建筑构件如窗扇、 雀替、 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 成都的生活韵味。
空间整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