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剖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剖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专题解析想一想,做一做拓展学习资料制作团队:吴晓薇等教师团队:周群、王海兴专题解析如何设计一堂古文课O从题目入手以《五柳先生传》为例:1.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O为何不写高大上的家世。

2.文章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高,你能找到它吗?O不其实是为了否定什么?为什么陶不为样不那样?不能用干瘪的社会黑暗来概括。

通过不字来看出不同。

奇人:恬淡自然。

写传记不写事迹,只写爱好。

显赫家世却不写,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

——钱钟书《管锥编》3. 整体分析奇文:① 虽为传记然不以记事为主;② 虽有显亲,却言不详姓字;③ 全文以“不”字贯穿。

奇人:①安贫乐道;② 恬淡率真。

4. 思考①结合上述讲解及课文思考,陶渊明是否真像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是一个万事不关心,超脱于尘世的人?② 读完下面的文字,你能谈谈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的真正原因了吗?《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江熙云:圣人体是,极于冲虚,是以忘其神武、遗其灵智,遂与众人齐其能否,故曰我无能焉。

子贡识其天真,故曰夫子自道也5. 拓展资料O古代九品中正制,你们都显摆。

我不显摆。

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

——刘知几《史通·内篇·序传》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晋书·陶渊明传》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王夫之《船山遗书·思问录·(内篇)》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

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晋、宋因之,始尚姓已。

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

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

——欧阳修《新唐书》卷百二十四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着意,此亦何足语。

不求解,则如勿读,不用声,则如勿蓄。

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元代李冶《敬斋古今黈》如何疏通古文文意、积累字词《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实现途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实现目的:理解基本内容1. 怎么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结合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

如:(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初语第一册在《春》中注释:“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初语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

”( 2)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2. 利用什么工具书?( 1)古汉语词典( 2)汉字源流字典( 3)简明古代职官词典3. 卡片字串,积累词汇( 1)以单个字词为编排方式( 2)以每一课为编排方式,涵盖实词、虚词、文化常识、名句等多项内容。

4. 解决文言词汇的根本方法( 1)熟读多读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2)勤翻古汉语词典遇见不懂的字要查,将该字大部分义项都浏览一遍,学会在字里行间补充一个字的其他义项。

( 3)采用记字串的方式如:甲骨文,《説文解字》:甘,美也。

从口,含一。

一,道也。

凡甘之屬皆从甘。

,旨,美也。

从甘,匕聲。

凡旨之屬皆从旨。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甘——香——甜——酣——猒……旨——嘗(尝)——脂——嗜……怎样对古诗文进行文化解读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 人•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一、古人如何解读古诗文?1. 诗话2. 文话诗话者 ,辨句法 ,备古今 ,记盛德 ,录异事 ,正讹误也。

——宋•许顗《彦周诗话》写生之句,取其形似,故词多迂弱。

赵昌画黄蜀葵,东坡作诗云:“檀心紫成晕,翠叶森有芒。

”揣摸刻骨,造语壮丽,后世莫及。

——宋•许顗《彦周诗话》二、解读步骤1. 感悟文本2. 创作技巧3. 文化链接三、案例研讨怎样设计一堂古诗课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学会借助古诗题目,初步感知1. 解读左迁含义左迁 :降低官职调动。

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2. 韩愈左迁原因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谏迎佛骨表》二、解读诗歌内容,思考探究1. 这次左迁有何特点?“朝奏、夕贬”说明被贬之快;“路八千”说明被贬之远;“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路途艰难;“吾骨瘴江”说明前程凶险。

2. 面对皇帝天威,韩愈有没有屈服呢?三、拓展阅读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旧唐书·韩愈传》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新唐书·韩愈传》此诗……义烈之气,掷地有声。

——俞陛云《诗境浅说》前四句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

七八句凄恻。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韩愈《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课程学习指导【内容概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研讨,帮助老师审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盲目拔高,也不混沌一片;选择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困难的一些内容,少讲理论,多举例子,深入浅出,以帮助老师寻找更有效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介绍一些习作评改的方法策略,帮助老师加强评改指导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能修改”的能力。

核心问题是:回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初中作文的评改、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等。

【专题章节】本课程“专题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1. 回到“真实的写作”、2.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3. 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4. 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5. 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6. 初中作文的评改7. 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学习建议】一、学习目标:1. 审视写作教学的目标,梳理各年段目标。

2. 贴近学生设计并实施写作教学。

3. 提升老师评改指导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要求:在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核心观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

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专题研究→课例观摩→想一想,做一做→拓展学习资料回到“真实的写作”王健(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中学高级)周群(北京景山学校中学高级)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1. 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2. 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3. 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

哈马贝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三种形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联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强调了不同语言交往形式的“真实性”,而“真实”的前提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语文课程标准》)。

严格地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帮助学生树立起目的与对象的写作意识“提供支架”:创设情境、提供任务、利用网络。

情境写作、任务写作、网络写作,其意义都在于强化写作目的、对象意识,消除写作与生活的隔膜,回到写作的本始面目。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确立写作目的、对象与选择写作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甚至是同一的关系,写作目的、对象的确立离不开具体文章体式的支撑,而考虑选择什么文体来写作的过程,同时也在完成着写作目的、对象的甄定。

离开具体的文体框架和思维,就谈不上什么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也就谈不上写作目的的实现,更谈不上真实写作交往行为的发生。

写作中的文体思维是指在具体的文体框架内确立写作目的、对象并将写作目的转化为有效表达形式的思维活动过程。

运用文体思维就是遵循文体的性质、规律、功用去选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文体思维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灌注在具体的写作行为之中。

三、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关注写作全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关注每一种写作形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

纸笔书写只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之前的策划、构思、材料搜集,之后的修改、发表、交流、编辑等环节构成完整的写作流程。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对独立的任务,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指导需求。

为此,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全过程的教学指导,一是全过程的教学监控,两个维度同步展开,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