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1课教案岳麓版必修二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
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读史材料一(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
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
【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2.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
并推广到偏远地区。
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二)沉重的赋役与力役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 泰半之赋: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
2 沉重的力役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
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
(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1 .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2. 土地兼并的危害:(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1)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2)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1 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3 汉代: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4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5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
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课后作业:《非常学案》结尾处,小编送给大家一段话。
米南德曾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在每个精彩的人生中,学习都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一名专业文员教职,我更加懂得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最新的相关知识,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开拓创新适应市场的需求。
本文档也是由我工作室专业人员编辑,文档中可能会有错误,如有错误请您纠正,不胜感激!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