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意艺术流派

西方现代意艺术流派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艺术倾向(二元对立与艺术倾向的基本形态)一、形式-结构倾向塞上提出现代基本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并突破焦点透视法,用色彩造型,开创了现代艺术中结构主义的倾向。

1.立体主义:产生于1907年。

依据塞尚对自然物体的归纳法则,通过变形分割分解归纳等手法,将物体打散后进行主观上的重新再定义,然后运用多种不同的视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将重新再定义的形态综合成一种具有意想语汇的画面组合。

他摆脱了把绘画作为视觉真实再现来进行模仿,建立了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形态造型的全新的视觉方式。

代表人物:毕加索(1881-1973)《亚维尼翁姑娘》《格尔尼卡》勃拉克(1882-1963)《大裸女》《抱着曼陀林的女子》2.纯粹派:从立体派分离出来的,带有机械性,主张纯化“造型语言”的绘画运动,他们以立体派的几何造型学为出发点,更深一层探讨造型因素,追求“永恒而普遍的形体”的画面构成。

多取才日用品,赋予半抽象,构成一种不受时间空间所拘束的普遍造型。

画面带有直率平面的装饰性质,依据色彩理论去组织物象的构成。

他们的作品强调以澄清、明确、瑞丽的线条和体面,使画面形体构机械式的组合,尽量避免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

代表人物:奥藏方让纳雷《路灯静物画》3.至上主义:创始人马列维奇,1913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最早出现的几何抽象绘画,艺术常用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作为新的创作符号进行绘画。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1878-1935)《基本的之上注意要素》《百上加白》李西茨基(1890-1956)《两个方形故事》《用红色楔子打白色》4.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

由非传统材料金属、玻璃、木块、塑料、纸板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注重体量感。

接受了立体主义拼裱和浮雕技法,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代表人物:塔特林(1895-1956)《角落里的雕塑》《第三国际纪念碑》罗德琴科(1891-1956)《距离的构成》《悬吊的构成》5.风格派: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代表人物:P.蒙德里安(1872-1944)《红树》《红黄蓝的构图》论著《新造型注意》凡·杜斯堡(1883-1931)《红黄蓝的斜构图》论著《新艺术的基础》主编《风格》杂志6.欧普主义: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欧普艺术就是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

欧普艺术家以此来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证明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也能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视觉形象,以达到与传统绘画同样动人的艺术体验。

出于这一目的, 欧普艺术作品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对比或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波动和变化之感。

对应用设计做出很大贡献。

代表人物:艾伯斯(1888-1976)《向正方形致敬》系列瓦萨莱利(1908- )《红窗》7.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美国,又被称作最低限艺术或ABC艺术。

通过对抽象形态的不断简化,直至剩下最基本的元素来进行的艺术探索。

特征在于取消了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姿态,无内容、无主题、客观化,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纯粹物。

极少主义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上主义和新造型主义的关于艺术必须和实用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在建筑和商业等设计中产生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纽曼(1905-1970)《谁害怕红黄蓝第一号》《第三》大卫·史密斯(1906-1965)《九个立方体》二、表现倾向梵高将激情与热忱置身于色彩和笔触的主管表现中,开创了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的倾向。

1.野兽派: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代表人物:马蒂斯(1869-1945)《戴帽的女人》《欢乐的生活》德兰(1880-1954)《伦敦桥》《山路》2.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艺术家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代表人物:蒙克(1863-1944)《呐喊》《红色弗吉尼亚的藤》希勒(1890-1981)《男人体》《守看孩子的母亲》3.形而上画派:以非理性和超脱现实的思想观念来表达那种倾向于象征和幻想中的所谓真实艺术的理念。

着力表现西方社会的病态而对科技进步持怀疑态度。

如同它的名字,这个画派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唯心主义的影响,但其中带有更多的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

画派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感兴趣,又运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诠释神秘的、带有梦幻般的非理性、非现实的绘画。

事实上他们比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更早的体现了精神分析学中关于直觉、幻觉和潜意识的应用,作品中充满了神秘怪异的气氛,描绘的多为物体的稳固、无时间性和不朽性。

代表人物:契里柯(1888-1978)《扰乱人心的艺术女神们》《哲学家的征服》卡腊(1881-1962)《骑士与马》《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4.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代表人物:米罗(1983-1984)《星座图》系列《太阳前的人和狗》马宋(1896-1989)《画家与时间》《迷宫》达利(1904-1989)《记忆的永恒》《内战预感》论著:《看得见的女人》《达利大力论现代艺术》5.抽象表现主义: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体现了主观意识方面的绝对自由,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代表人物:波洛克(1912-1956)《自由的形式》《结构》德库宁(1904-1997)《女人一号》《谁的名字是写在水中的》三、行为-功能倾向高更在绘画中降低技术性、用朴素的、平涂的对比色调和轮廓线对现代艺术中实现行为功能主义倾向,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即深远又亲近,带有多的主观情感。

波丘尼的雕塑,是现代艺术超越边界否定自身的力量,是滋生于现代艺术内部的后现代艺术,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未来主义,空间和时间感,反对传统,任何材料都有可能进入雕塑领域。

杜尚在雕塑中最早使用现成品,并确立非技术性的选择为创作手法的艺术倾向,艺术创作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

1.未来主义:20世纪初出现在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未来主义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表达了对年轻、速度、力量、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艺术特征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运动感和速度感。

代表人物:巴拉(1870-1958)《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路灯-光的研究》波丘尼(1882-1962)《城市在上升》《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2.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代表人物苏黎世达达:阿尔普(1887-1966)《躯干、肚脐》《水生物》纽约达达:杜尚(1887-1968)《下楼梯的女人2号》《泉》德国达达:施威特(1891-1976)《这里的一切都在浮动》《西里伯岛的大象》3.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

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代表人物:汉密尔顿(1922- )《究竟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与众不同?如此有魅力?》老申伯格(1925- )《单色图表》4.观念艺术:60年代中期,从艺术实体的完全消失,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他们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它强调了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运用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

他最复杂也最全面的的表现始终存在于艺术家及理解他的观众的心中。

代表人物:约瑟夫·波依斯(1921-1986)《如何像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油脂模型》约瑟夫·库苏斯()《一把椅子与三把椅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