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mf-2015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mf-2015
1 1 − )sign σ E′ E
E’
卸载:
σ dσ < 0, dε = dσ / E
E O
ε εs
| σ |≤ σ s ,
ε =σ / E
11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2.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σ σs
加载: σ dε > 0, σ = [σ s + E′(| ε | −ε s )]sign ε
(5.12)
σ σs
A C
ω(ε)=AC/AB 弹性曲线与实际 曲线的相对差值
O B
ε
ε
p
ε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对线性强化弹性材料在加载时:
ω
1
| ε |> ε s
[σ s + E′(ε − ε s )]sign ε = Eε [1− ω(ε )]
O
ε εs
ε s ε +
1−
[σ s + E′(ε − ε s )]sign ε = ω(ε ) Eε
伸长率:
δk =
∆lk ×100% l0
截面收缩率:
ϕk =
F0 − Fk × 100% F0
标志材料的塑性 特性,其值越大 则材料破坏后的 残余变形越大。
δk ≥5%:塑性材料; 塑性材料;低碳钢δk=20% ~30% δk <5%: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
5.1 基本实验资料
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8
5.1 基本实验资料
二、静水压力( 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 各向均匀受压)试验
(1)、体积变化 体积应变与压力的关系 (Bridgman实验公式)
εm =
∆V 1 1 = p (1 − p) V0 K K1
体积压缩模量 派生模量
或
∆V = ap − bp 2 V0
铜:当p=1000MPa时,ap=
工程弹塑性力学
黄铭枫 mfhuang@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第五章 简单应力状态的弹塑性问题
5.1 基本实验资料 5.2 应力- 应力-应变的简化模型 5.3 应变的表示法 5.4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 5.5 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 5.6 加载路径对桁架内应力和应变的影响
ω(ε ) = 1 −
ε E' (1 − s ) sign ε E ε
| ε |> ε s时,ω (ε ) = (1 −
E′ ε )(1 − s sign ε ) E ε
(5.13)
13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4.幂次强化模型
σ = A | ε |n sign ε , (常数A > 0, 0 < n < 1)
位错塞积和晶界强化
位错运动受到晶界的阻碍将在晶界处造成塞积。 位错运动受到晶界的阻碍将在晶界处造成塞积。位错的应力 场叠加, 场叠加,造成应力集中。 造成应力集中。位错运动受阻, 位错运动受阻,塑性变形需要更大的外 力才能进行, 力才能进行,结果使多晶体材料的屈服强度增高。 结果使多晶体材料的屈服强度增高。
1
韧性( 韧性(塑性) 塑性)金属材料单向拉伸试验曲线
F
强度极限 屈服上限
强化段 软化段 卸载 弹性变形
l
l0
A
屈服下限 弹性极限
F
残余变形
本构模型
金属材料
其他工程材料,混凝土,土,岩石
拉伸曲线
从拉伸曲线看, 从拉伸曲线看,当应力超过一定值, 当应力超过一定值,应力与应变不再成直线关 系。此时, 此时,已开始塑性变形。 已开始塑性变形。
7.31×10-4,而bp2=2.7×10-6。说明 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可以略去不 计。因此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在塑 性理论中常认为体积变形是弹性的。
铜 a b 7.31x10-7 2.7x10-12
铝 13.34x10-7 3.5x10-12
铅 23.73x10-7 17.25x10-12
因而对钢、铜等金属材料,可以认为塑性变形不受静水压力 的影响。但对于铸铁、岩石、土壤等材料,静水压力对屈服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影响,不能忽略。
E O
符号函数: +1, σ > 0 sign ε = 0, σ = 0 −1, σ < 0
εs
| ε |≤ ε s
ε
σ = Eε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2.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材料有显著强化率) 材料有显著强化率)
σ σs
加载: σ dσ > 0, ε =
σ
E
+ (| σ | −σ s )(
9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选取模型的标准: 选取模型的标准: 1、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性质 2、数学上必须是足够地简单
• 一般应力-应变曲线: 应变曲线:
σ =Eε , ε < εs (屈服前: 屈服前:线弹性) σ =ϕ(ε) ,ε > εs (屈服后)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1. 理想弹塑性模型 (软钢或强化率较低的材料) 软钢或强化率较低的材料)
10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1. 理想弹塑性模型
σ σs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加载:
在ε=εs处解析式有变化, 给具体计算带来困难;
σ d ε > 0,
σ = σ s sign ε
卸载:
σ d ε < 0,
dσ = Ed ε
理想弹塑性模型不考虑材 料的强化,认为材料屈服 后无止境的塑性流动,抓 住了韧性材料的主要特征, 因而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 好。
σ / σ1
强化系数 强化指数
ε σ 3 σ m = + ( ) ε1 σ 1 7 σ 1
(5.14)
σ = Aε
A= E:
理想弹性模型 虎克定律
σ=A
理想刚塑性模型
在ε=0处与σ轴相切
只有两个参数A和n,因而也不可能 准确地表示材料的所有特征。但由 于解析式比较简单,而且n可以在较 大范围内变化,所以也经常被采用。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5. Ramberg-Osgood模型 (三参数模型)
2
塑性变形是永久性 形是永久性变形,外力撤去后变形也不能恢复。 塑性变形常用单向拉伸时的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ψ率表示: 延伸率
δ=
ψ=
l − l0 × 100% l0
A0 − A × 100% A0
断面收缩
塑性变形的方式:
宏观上: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微观上: 单晶体只有滑移 晶体只有滑移和 滑移和孪生二种。滑移和孪生都是剪应变,即在剪应力 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了平移。
材料在塑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加载和卸载的过程中应力和应变服从
不同的规律:
加载
简单拉伸试验 的塑性阶段:
σ dσ ≥ 0 σ dσ < 0
dσ = Et d ε
卸载
dσ = Ed ε
5
5.1 基本实验资料
金属材料的应变强化
经过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在第二次加载过程中, 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但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有升高现象,其升高程度与 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决定于前面塑性变形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
E’
卸载:
σ dε < 0, dσ = Edε
不考虑塑性流动,强化按线 性关系进行。
E O
ε εs
| ε |≤ ε s ,
σ = Eε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
刚塑性模型(忽略弹性变形) 忽略弹性变形) (a) 理想刚塑性模型
在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中,弹 弹 性应变<< 性应变 <<塑性应变,因而可 塑性应变 εe<<塑性应变 εp 以忽略弹性应变。
金属塑性变形微观机制
3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滑移 1、滑移现象
单晶锌变形后产生的滑移带(采自 C.F.Elam著 The Dislocation of Metal Crystals,Oxfold University pre体难以滑移时而发生的另一种塑性 生的另一种塑性变形方式。密 形方式。密 排六方结构(HCP)的金属,如Zn,Mg等常常以孪生方式进行塑性 变形。
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材料微观晶体组织的变化 导致出现应变强化: 导致出现应变强化: 1) 位错密度剧增; 位错密度剧增; 2) 晶粒破碎, 晶粒破碎,晶界增多, 晶界增多,造成晶界强化; 造成晶界强化; 3) 吸收、 吸收、存储部分变形能, 存储部分变形能,有残余应力存在。 有残余应力存在。
(1)、由于塑性应变不可恢复,所以外力所作的塑性功具有不可逆 性,或称为耗散性。在一个加载卸载的循环中外力作功恒大于零, 这一部分能量被材料的塑性变形损耗掉了。 (2)、由于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应力与应变间不存在单值对 应关系,同一个应力可对应不同的应变,反过来也是如此。这种 非单值性是一种路径相关性,即需要考虑加载历史。 (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 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 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ε
5.1 基本实验资料
一、应力--应变曲线
(3)反向加载 卸载后反向加载, 卸载后反向加载,σs’’< σs’——Bauschinger效应
σ
A
B
拉伸塑性变形后使 压缩屈服极限降低 的现象。即正向强 化时反向弱化。
σs
O
O’
ε
σs’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