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一、地理位置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

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一、工商重镇——蔡家坡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

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

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

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

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二、三国战场——五丈原三国时期为驻军之所,诸葛亮在此与司马懿对阵,并病逝于此,五丈原因此盛名,元代因商贸而兴起,明代形成自然镇(高店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基础。

由于同渭河以北交通联系不便,民国以前,城镇规模很小,只有南北一条土街,宽窄不一,农商杂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自然镇。

建国后至今,随着蔡岐路的建成以及渭河大桥的通车,与蔡家坡镇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建制镇,成为西宝南线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五丈原镇与蔡家坡镇仅一河(渭河)之隔,且联系十分便利,用地上又无明显其它障碍,远期随着蔡家坡镇建设用地向南扩展和该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可同蔡家坡镇组成蔡家坡地区的主城区。

三、历史名镇——阳平镇建于战国初期,公元前716年,秦文公之孙秦宁公为继承祖业,不断向东拓展疆域,将古都陈仓迁至阳平,名曰平阳宫。

至秦武公时,平阳宫已具有规模,也繁华鼎盛,是当时先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中心。

后秦穆公为其女平阳公主将平阳宫赐为平阳封宫。

因在渭水北,始称平阳镇,后几经沧桑,镇址北移(现东风、宝丰村一带),因在渭水之阳,故改称阳平镇。

该镇历史上集市贸易发达,记载这里曾经有大小作坊七十余家,商卖摊贩数百名,史传“北有凤翔,南有阳平”,说明阳平镇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也是较繁华的。

后因1929年和1954年两次特大洪水冲淹,原镇逐渐衰败,镇区向北发展。

陇海铁路修通后在这里设了车站,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规划建宝中铁路并在此设路网型编组站。

目前西宝中线从镇区通过,与蔡家坡和虢镇乃至宝鸡市区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四、地杰人灵——马家镇马家镇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隆兴元年,因镇内街道布局如马形而得名。

杨柳河、丽阳山、白螺泉、战国蜀王墓、汉代画像砖古今闻名,也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乡。

马家镇于1984年撤社建镇,是眉县设立较早的建制镇之一,且因铁路穿越取名为“眉站”,即眉县的火车站。

但以后随着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和发展,以及常兴火车站的升级和常兴工业区的迅速发展,介于蔡家坡和常兴中间的马家镇逐渐萧条(马家镇距蔡家坡和常兴都约10公里)。

五、鱼米之乡——安乐镇相传明中期曾筑堡寨,以地处“鱼米之乡”,民众“安居乐业”之意而取安乐之名。

解放后该镇曾是岐山县第九区公所驻地,1956年撤区并乡,安乐镇属蔡家坡区。

1958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2月划归周至县,1961年复归岐山县管辖,十年动乱初期改名为胜利公社,1969年恢复原名,1984年3月撤社建乡,1997年8月18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建制镇,2000年12月将原落星乡划入安乐镇。

这里地处秦岭北麓,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可以种植水稻,环境优越,生活比较安逸,休闲安逸是安乐镇文化的主要特征。

132.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第三章 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规划对象地处关中西部,地形多样,南坡山高谷深,北部平原广袤,土壤肥沃,形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势,最高点在石楼山,海拔2160米,最低点在龚刘,海拔495米。

北部的岐山山区,属千山余脉,面积222平方公里,海拔960~1651米,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主要发展林牧业。

南部的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海拔550~2160米,面积102平方公里。

中部的川道、河谷区主要为渭河川道、石头河川道。

该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粮食、油料、蔬菜产量高且稳定,其中渭河川道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经济条件最好。

二、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好,潜水深度范围在80米以内,含水层主要为砂、砂砾卵石,岩性较均匀,颗粒粗,透水性好,单进出水量为60~200m3/h,含水层渗透系数为5m/d。

蔡家坡中心城区位于渭河南北岸一二级阶地,该地区内的河湖水系主要有渭河及其支流石头河和麦李河。

渭河属过境河流,流经蔡家坡开发区河段长度为9.6km,年过境流量39.86亿m3,平均流量126.39m3/秒,蔡家坡开发区境内流域面积121km2,年产径流量484万m3,平均流量0.15m3/秒。

石头河,属渭河一级支流,经眉县流入岐山县的落星、安乐汇入渭河,年过境流量4.61亿m3,蔡家坡开发区内河段长15.1km,流域面积72km2,年产径流量2448万m3,现已建成石头河水库。

麦李河发源县曹家镇秦岭浅山区,流经五丈原后汇入渭河,全长13km,流域面积62km2,年产径流量1550万m3,平均流量0.49m3/秒。

三、气候规划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最热月份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1℃,最冷月为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平均降水628.8毫米,气候温和,有利于植物生长。

四、自然灾害蔡家坡中心城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干热风、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及霜冻等。

它限制着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

据1957-1985年29年的统计,干旱占总次数的16%,连阴雨占4%,大风占34%,干热风占16%,冰雹占2%,霜冻占4%。

133.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第四章 资源一、自然资源南坡山区有较集中的林业用地和牧草资源,有松、杨、槐等80多个树种,曹家与安乐两镇镇域共有林地6104公顷,森林覆盖率均在35%以上,具有建立区域生态保育系统的良好条件。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主要于川、塬区种植。

林木有松、柏、杨、栎等数十种,主要分布于南北山区。

药材有防风、生地、黄芪等,大部分为野生,生长于南北山区。

二、人文资源1.三国文化底蕴深厚五丈原西接麦李河,东临石头河,南靠棋盘山,北据渭水,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兵于此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题词立碑,建祠修庙,缅怀凭吊,留下许多珍贵的古文化、古遗迹,其中的诸葛武候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

由于在关中地区三国遗迹很少,故其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底蕴,还为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岐山周文化背景深厚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

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址和珍贵文物,地下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有“青铜器之乡”和“周礼之邦”的美誉。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3. 工业文化地位突出上世纪四十年代,陕西棉九厂、西北机器厂扎根于蔡家坡,为蔡家坡埋下了现代工业的火种。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渭河工具厂、陕汽、陕齿、陕西开关厂等大中型企业落户蔡家坡,蔡家坡成为工业重镇。

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间,国有企业几经浮沉,陕汽与陕齿突出重围,浴火重生,迅速壮大,岐星、龚刘、水寨、另胡四个村的村办企业也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蔡家坡经济实力更为增强。

三、生物资源南坡山区有较集中的林业用地和牧草资源,有松、杨、槐等80多个树种,曹家与安乐两镇域共有林地6104公顷,森林覆盖率均在35%以上,具有建立区134.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域生态保育系统的良好条件。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主要于川、塬区种植。

林木有松、柏、杨、栎等数十种,主要分布于南北山区。

药材有防风、生地、黄芪等,大部分为野生,生长于南北山区。

第五章 社会经济概况一、区划人口截止2006年,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为11.83万人。

其中非农人口6.36万人(含暂住人口约2.40万人),占总人口的54%,农业人口5.47, 占总人口的46%。

蔡家坡镇总人口8.77万人,占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的73%。

其中非农业人口5.74万人(含暂住人口约2.00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1%,农业人口为3.03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9%。

五丈原镇总人口3.06万人, 占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的27%。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0.62万人(含暂住人口约0.40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5%,农业人口为2.44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5%。

表5—1 2007年蔡家坡地区部分镇人口统其中 单位名称总户数总人口 男 女 非农人口 农业人口 蔡家坡镇2304771145 36459 3468637576 33569 五丈原镇7351 26976 13867 131092226 24750 曹家镇 6334 20553 10376 101778049 12504 安乐镇753527337144001293763926698二、经济现状1. 城市整体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蔡家坡中心城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岐山县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