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
15
中医基础理论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 为足经。
❖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 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 阳。
❖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中医经络讲解
16
手太阴肺经
主运化、主肌肉、主思,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 液为涎,在志为思,甜入 脾,色为黄,长夏养脾。
思则气结。
中医经络讲解
4
五脏、五行、五常
中医经络讲解
5
★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
★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
健康、长寿的保障 大量实践验证:经络治百病。打破了现代医学所 谓的“绝症”、“终身服药”的断言;
❖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 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 肺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 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 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 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 于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讲解
10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基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多深而不见,以纵行为主。
概 经与络的区别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行于较浅表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念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
中医经络讲解
中医基础理论
17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
12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
组成
足三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是经络系统的核心,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正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
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孙络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内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相属,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络。

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外连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特点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
概念: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功能: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特点: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中医经络讲解
6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 经络的基本概念 ❖ 经络学说的概念 ❖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讲解
7
中医经络讲解
8
中医基础理论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中医经络讲解
9
中医基础理论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 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离决人死亡。”
中医经络讲解
3
阴与阳和,气与神和,谓之太和
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生筋、 主魂,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酸入肝,色为青, 春养肝。怒则气上。
恐 色液发开髓育肾肾
惊 为为,窍,、藏与
则 黑唾在于主生精膀
气 ,,志耳水殖,胱
下 冬咸为,、,主相
肾。
养入恐其主主生表 肾肾,华纳骨长里
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组成。 ❖ 《黄帝内经》:“经络者,决死生,处百
病”。
❖ 经脉系统为经络系统主要部分,在内连接脏 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中医经络讲解
十二经别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用。
概念:是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
别络
五别络”。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浮络
中医经络讲解
中医经络讲解
2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则阳病,阳盛
则阴病”。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素问.》“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 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平衡人健康,阴阳失衡人患病,
。,在在气生发,


木 火
心 与小肠相表里,心
生血、心藏脉,主神 明,开窍于舌,其华 在面,在志为喜,汗 为心之液,苦入心, 色为红,夏养心。喜
则气缓。
肺 与大肠相表里,主气,
司宣发肃降,主魄,通调 水道,肺生皮毛、开窍于 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辛辣入肺,色为白,秋养
肺。忧悲气消。


脾 与胃相表里,主统血、

十二皮部
所在。
分布: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中医经络讲解
13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医经络讲解
14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