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思想。
孔子崇拜周公,周公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来源。
中国的重民思想源头在周公。
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他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对统治思想进行重大修正,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功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提出民德,保民,慎罚的措施,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学派:孔、孟、荀。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 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③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 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之久。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但也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变迁: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
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秦代及汉初儒家不为统治者所用,受到压制,一度消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又兴盛起来。
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术融合。
儒术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会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
儒,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汉代儒家以读经、说经、注经、争论经书中的问题为主要任务。
两汉经学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古、今文经学不仅文字不同,治经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经学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古文经学多详章句训诂,其代表是董仲舒。
他出于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阴阳五行之变则是天的德刑赏罚,其哲学是儒家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结合。
后来流于谶纬迷信(见谶纬之学)。
汉代儒家把儒家伦理思想系统化为三纲五常,长期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
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
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
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一些知识分子以信奉和研讨佛理为时尚,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冲击。
唐中叶韩愈站在儒家立场上提出了一个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儒家“ 道统”,以同佛教法统抗衡。
他认为“释老之害过于扬墨”。
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
柳宗元虽“自幼好佛” ,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 ,但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
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得到复兴。
儒学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即理学。
理学是儒家发展的新阶段,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经程颢、程颐的发展,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代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作为封建秩序维护者的儒家思想变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因此受到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批判。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们以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
士大夫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如严复、康有为等人,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
在同新学的斗争中,儒学思想显得更加无力。
接着在民主革命的高潮中,章炳麟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又推进了一步。
最后,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批判,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终于结束孔子:春秋晚期。
其思想掌握三点: A 基本政治态度:天下有道无道; B 通过礼的方式,恢复统治秩序,是为天下有道(有等级秩序); C 仁的思想,属于政治道德,讲人我关系,仁者爱人;从道德入手,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人,道德政治化的典型。
从性善论到仁政。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他尊崇孔子,立志振兴儒学,发展了孔子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以性善说,仁政为主要内容。
道德政治化的典型。
从性善论到仁政。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视野广泛,论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
性恶论,礼法兼施,礼义为主。
道家学派: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学派之一。
该派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故名。
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为诸子百家之一,最初被称为道德家(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老子首倡以道为世界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
老子还认为,道是普遍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 ,认为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政治、军事上以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为指导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涤除玄览”的认识方法,主张“绝圣弃智”以“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强调“道”虚无、神秘的属性,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主张“道不可闻”,“道不可见” ,“道不当名”,并且认为道“无所不在”。
庄子还把老子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他强调认识的相对性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矛盾性,并由此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
庄子的社会伦理观发展了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一方面主张“安时而处顺”,完全顺从自然,另一方面又追求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至人”境界。
老子和庄子一脉相承,形成了道家内部的老庄学派。
道家老庄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黄老之学是道家又一重要流派。
黄老之学吸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有的学者对于“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如《管子》发挥了老子“道之为物……其中有精”的思想,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淮南子·原道训》则认为“ 道”是包含着阴阳二气的统一物。
而有的学者仍把“道”视为“虚无”的本体。
黄老之学的又一特点在于其政治思想,它以道家无为而治的传统观点为基础,融合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名家的刑名思想,提出了不同于老庄学派的无为政治的主张。
黄老之学在汉初曾受统治者推崇而盛极一时,至汉武帝时渐衰。
黄老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诸篇和《淮南子》、《经法》等。
道家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代非官方儒学思想家如扬雄、王充、桓谭等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宋明理学虽以儒家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亦有所吸取。
道家还对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墨家学派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
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该派创始人为墨翟(见墨子),故名。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 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的传承情况不详,有分为两派或三派之说。
它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