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行政专题

当代中国行政专题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沈亚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一、改革目标的回溯分析
按目标设定,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到1992年, 以精简机构为主要目标; 1993年到2002年, 以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 2003年至今, 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

(一) 机构改革为主要目标阶段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随之推行。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 主要以机构改革为重点。

(二)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阶段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之后, 机构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 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阶段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分析说明了机构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 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机构改革还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同时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所以机构改革成效受到一定局限。

1992年以后,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围绕市场经济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需要经由实践与理论研究两方面的努力。

此外, 机构改革成效受限还与人们的认识局限、官本位意识、人员分流困难、缺乏相应配套改革等有关。

二、改革目标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机构改革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1982年的机构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
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确立, 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二)转变职能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问题的重大突破, 也标志着在新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开端。

(三)公共服务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不断得到改善。

从2002年开始, 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进行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建设创新。

三、改革目标的发展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发展阶段, 触及深层次的关键性改革目标也日趋明显合理。

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规划了未来十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即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关注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行政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科学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了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课题组。

经过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等调研方式, 课题组认为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有必要对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展开多方面、多维度研究, 系统总结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深入创新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理论, 对于我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崛起、形成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 世界期待中国
期待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发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时代这种冲击是全面的, 金融危机下的
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下的行政管理成为全球性共同话题。

二、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做出了有益贡献
和欧美国家相比, 在中国, 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是得到了比较大程度的控制和消减, 中国政府为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效
果是非常明显的。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 , 这些措施不仅为中国企业应对和克服经济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扶持, 而且有效地防止了金融危机向社
会危机蔓延, 保障了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1.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既保证了科学决策, 又保证了积极主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对社会
的掌控能力, 有利于统一方向和意见, 能够集聚各方面的力量, 迅速有力地采
取措施和对策, 积极有效地应对危机。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做到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 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

三、推进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需要有可行思路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是整个中国行政管理学界和实务界需要长时间付出努力的课题, 应当把全国学
者调动起来进行研究, 特别是要调动青年学者来关注和研究这个课题。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不是一般的科学探讨, 要有价值导向, 要沿着中央提出的建
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这个方向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全国行政学界代表的学术组织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要起到组织、引导、协调, 把握方向的作用, 推动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完善。

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科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 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应注意处理一些关系, 注意一些问题:
1.要把握好经验研究与科学研究、宏观与微观、实然与应然、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 找好结合点。

2.要能够科学解释过去和现实, 也要能够充分展望未来。

要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关于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成果和经验, 要对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公共行政思想、理论、制度和经验等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 更要深入研究我国国情、全面总结我国行政改革和创新的经验, 前瞻和指导中国行政管理未来的发展。

三、关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张占斌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进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式、方法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前的改革基本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赶超战略。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迭经变迁, 多次实行权力下放和上收, 却只限于调整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管理权限, 其目的是鼓励中央大计划的完成。

表现形式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行政体制随着国家经济、政治设定的目标而调整和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同国家经济涨落周期基本同步。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 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新型公共管理改革! 运动, 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改革潮流。

国际经合组织( OECD) 概括了工业化国家新型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涵, 即: 更加关心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 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决策权更加接近第一线; 灵活选择成本效益比的方法, 更好地供给公共服务, 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进行管制; 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 使政府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主动、灵活的反应。

三、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的要求,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 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 全面履行政府战略规划、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的行政职责, 全面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行政能力, 通过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使政府职能定位更加明确, 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政府权力边界更加细化, 政府行为准则更加规范, 政府运行成本更加合理, 政府行政能力更加提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管理科学、廉洁高效、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和重点领域
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加强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