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五运六气 — 健康预测入门--第一次课1
五运六气 — 健康预测入门--第一次课1
中国古代宇宙观
老子与量子
2600年前,老子对微观世界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
当代量子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描述:微观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 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
中国古代宇宙观
量子物理:
• 易学的特性 — 象、数、理、占
– 象
• 取类比象,象思维。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 《周易· 系辞传上》 •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 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 《内经•五运行大论篇》: • 回到本源,弄清古圣人思想体系,才能与他们思维同步,真正理解他们所言 为何。 • 克服朱熹“学不见道”的“支离病” 。 -- 陆九渊
中国古代宇宙观
• 易学的特性—象、数、理、占
– 数
• • • • • • • • • 1:先天一气/天一生水/老大/一把手/一阴/一阳 2:阴阳,两仪,地二生火 3:三才,天三生木 4:四维,四方,四季,地四生金 5:五行,天五生土 6:六爻 7: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8:八卦 9:九宫
中国古代宇宙观
易学通用基本概念
• 阴阳
– 阴阳特性之(3):阴阳是有层次的,存在于事物的所有层次。鬼臾区曰: 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 也,生长化收藏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 阴阳。 – 阴阳特性之(4):阴阳一体,太极图。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为和”《内经》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 始也。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分析事物阴阳两方 面都要考虑不能分割。 – 阴阳特性之(5):阴阳之间的强弱对比是相对的。一方增长另一方相对 就弱,一方减弱象之上
• 运气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与人的关系, 特别是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 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指 导人们趋吉避害,防病治病。 • 天人相应
– 运气学说属周易范畴。
• 这是中华先祖的思维模式,只有建立起像古人那样的象思维,才能领悟内经 的思想。
中国古代宇宙观
天文看运气
• 宇宙图片
五运六气
明德养生堂 甲午年
提纲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宇宙观 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梗要 与健康相关的主要因素 易学通用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宇宙观
中国古代宇宙观
• 道家关于宇宙的起源:
– 道家?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姜太公、辛甲、 鬻子、管子。 【中国人】的观点。 – 宇宙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五生万物”。一是 指原始祖气、先天一炁。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一生二,原始祖气化出具有阴阳特性的物质。例如原子就有原 子核和电子组成,电子为阳,核为阴。 – 二生三,三生五,三才化五行。三才,天人地。 – 五运六气在五行和三阴三阳层次。
二十四节气
易学通用基本概念
• 阴阳
–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有学者统计《内经》 用到阴阳一词共有280多处。 – 阴阳是唯象的,它即不唯心也不唯物。 – 阴阳特性之(1):象也。古人取类比象。如天体类,太阳为阳,月亮为 阴;人类,男人为阳,女人为阴。脏腑类,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表里 类,表为阳,里为阴。详见运气13页《阴阳应象大论篇》: – 阴阳特性之(2):自然界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事物 千变万化的起源。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干支
– 象也。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 – 天干有十,
• 甲(jiǎ)、乙( yǐ)、 丙(bǐng)、丁(dīng)、戊(wù)、 己(jǐ)、 庚(gēng)、辛(xīn)、 壬(rén)、 癸(guǐ)。
– 地支有十二,
• 子(zǐ)、丑(chǒu)、寅(yí n)、卯(mǎo)、 辰(chén)、巳(sì )、午(wǔ)、未(wèi)、 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易学通用基本概念
• 节气
– 古人的记时单位。一年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内的气候、物候。 – 一气含三候,每候五天。 – 二十四节气如下:
•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
– 五运六气一年以大寒起。农历一年以立春起。具体年和季要按万年历的 交节时刻来确定。
周 -> 春秋 ->
[ 单击此处添加说明 ]
《史记·货殖列传》: 白圭,周人也……太阴在卯,穰;明 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 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至卯。积著率岁倍。 《史记·货殖列传》: 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 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 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 二岁一大饥。”
中国古代宇宙观
• 古代先哲的思维模式 - 象思维
–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 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 升降,寒暑彰其兆。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
– 古人以物象为纲纪,阴阳是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都是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
• 古代先哲的思维模式 — 象思维
– 运气学专门论述部分占到《黄帝内经•素问》的三分之一强 – 同时其理论和概念也散落在《素问》其他章节
•
•
五运六气学发展梗概 – 端倪
• 最早见诸文字之记录。大 约公元前720年。 《周礼· 医师》 “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 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之 五运, 并时六气”。
五运六气学发展梗概 – 初起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 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
三皇遗文,灿然可观” -----宋•林亿: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补充运气七篇,共计五万二千多字。
五运六气学发展梗概 – 鼎盛
• 宋代
–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备普及性,官方指导性。为鼎盛时期。 – 仁宗设立的“校正医书局”将王冰重新编次的《黄帝内经素问》选作标准范 本,颁行全国“运气七篇”为官方所认定。 – 徽宗在官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把五运六气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而且考 试时也是理论考试的重点。故宋朝曾流传一句话:“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 书何济” – 徽宗推行“天运政治”,诏会“公布次年运历,示民预防疾病”以及逐月公 布各月“月令”等政策。。 – 司岁备药。 – 刘温舒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图文并茂,专题论述。 – 邵康节 - 扩展了五运的理论,将五运发展到顶峰。
[ 单击此处添加说明 ]
《左传 · 昭公元年》 医和:“天有六气,降生 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 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 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 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五运六气学发展梗概 – 成型
• 理论成型于《黄帝内经•素问》
五运六气基本概念
• 五运
– 五行在宇宙时空中的运行 – 木、火、土、金、水
•
六气
– 六气为五行地理之应 – 风、热、暑、湿、燥、寒
•
五运六气是主要研究人体与宇宙自然规律相应(即天人相应)的一门学说。它包括中 国古代的天文学(气候)、物候学、病候学。特别是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 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吉避害,防病治病(中医治未病学 说)。 五运六气以阴阳、五行为纲目,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多领域知 识而形成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阐述自然、生命与疾病时间规律及其联系。
中国古代宇宙观
信息医学
[ 单击此处添加说明 ]
• 德国福尔医师 – 当代量子 医学/信息医学的先驱。 • 福尔电针产品
中国古代宇宙观
烧炭存性
•
灶心土,又名伏龙肝
•
金银花炭
中国古代宇宙观
• 古代先哲的思维模式 唯识(佛家)
唯物
唯心
唯象(道家)
中国古代宇宙观
• 古代先哲的思维模式:象思维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并提出“能量子”假 说,破除连续性。 1905年,爱因斯坦 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量 子-光子。 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王子提出物质波。 爱因斯坦:“All matter is energy field” 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诺伯特· 维纳,首次提出:信息是独立于物质 和能量的,是宇宙第三种摸不到的实体。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相互有区 别的,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础。
阴阳属性划分原则
阳
运动 的 相对 静止 的
外向 的
上升 的
温热 的
明亮 的
无形 的
兴奋 的
阴
内收 的
下降 的
寒凉 的
晦暗 的
有形 的
抑制 的
人体的组织结构的阴阳划分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
阴
里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
易学通用基本概念
• 五行(生、克、乘、侮)
– 五行为宇宙中的五种信息: 木、火、土、金、水。
– 占——预测。人之命与病都是可以被预测的
• 占,为象数理的最后落脚点。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时 间、空间、行业。 • 《内经· 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 五运六气是实用学问。天 元纪大论:“推天道以明人事”。 •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自然的生化是有规律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其健康 也是有规律的,根据规律是可以对人进行健康预测的。鬼臾区曰:“天以六 为节,地以五为制”。六十年周期、十二年周期、十年周期、六年和五年周 期,年内的五运周期和六季周期。大司天360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