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江学院2014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

九江学院2014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考核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旨在使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如下:(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现代文体中疑难词语的意义。

1、文言虚词考核。

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考核。

主要是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

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焉、乃、则、诸。

3、文言句式考核。

主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4、现代文的词语考核。

掌握现代语体中的疑难词语(不包括科技专门语)。

(二)文学知识部分文学知识,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和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础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所属时代或国别;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课文基本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

揭示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附:重点课文的考核目标:1、《白鹿洞书院揭示》(1)识记朱熹的基本知识。

(2)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及古代“四大书院”的知识。

(3)理解本《揭示》的内容: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以及修身、处事和接物。

在此基础上体认其积极意义。

(4)识记字、词、句的意思。

(5)理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读书做人的启发意义。

(6)能以书院为话题作文。

2、《采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3、《秦晋殽之战》(1)了解本文的出处,《左传》的基本信息(作者、主要思想内容、在古代散文写作中的地位和影响)(2)古今翻译顺畅,概括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孟明、晋襄公的性格特征,理解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分析文章描写战争的特点。

(4)体会文中外交辞令(如弦高的话、皇武子的话和孟明的话)意在言外的特点。

4、《摸鱼儿》(1)识记作者的有关知识(2)理解本词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3)分析本词的比兴手法。

(4)理解典故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5)背诵本词。

5、《醉花阴》(1)识记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2)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3)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4)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风格。

(5)分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艺术效果。

(6)背诵本词。

6、《老子》(节选)(1)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理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5)背诵或熟读本文。

7、《论语·学而第一》(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编写、作者、思想及在文化中的意义等)。

(2)概括“学而第一”的主要思想观点。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8、《大学之道》(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3)理解注重修身在儒家伦理道德中的意义。

9、《定风波》(1)识记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及与庐山的关系。

(2)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3)理解本词的主题、艺术风格及抒情模式。

(4)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的含义。

(5)理解本词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10、《无题二首》(1)识记作者的有关知识。

(2)分析前诗中比兴句子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

(3)以两首诗为例概括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4)理解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特色。

(5)背诵两诗。

11、《当你老了》(1)识记叶芝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对作者爱情观的评价、艺术特色、与其他爱情诗的比较等方面。

(3)背诵本诗。

12、《饮酒》(其五)(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2)概括诗歌主题。

(3)分析本诗前四句是陈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后六句道出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的愉悦。

(4)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理解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5)背诵本诗。

13、《垓下之围》(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有关情况,理解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项羽的形象,体会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史观。

(3)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既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太史公”的评价,能对项羽作出自己的评价。

(4)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选择的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理解这三个事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体会文章在叙事中充满情感,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写法。

14、《留侯论》(1)熟读文章,正确翻译全文。

(2)分析这篇史论文为古人翻案的写法。

(3)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4)能对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忍不能忍”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功?15、《春江花月夜》(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分析本诗“哀而不伤”的特色。

(3)分析本诗是如何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的?(4)背诵本诗。

16、《听听那冷雨》(1)识记作者的情况。

(2)结合课文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修辞手法(象征、夸张、拟人和通感等)。

(3)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析作者抒写乡愁的独特视角。

17、《髻》(1)理解《髻》文中“髻”的象征意义.(2)分析本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8、《人间词话》(节选)(1)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异同。

(2)如何理解王国维的“三境界说”?(3)如何理解王国维境界说中的“出入”内涵。

19、《十五从军征》(1)识记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3)理解本诗的主题。

(4)背诵本诗。

20、《庐山游记》(1)识记胡适的基本知识;(2)理解胡适“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的内涵及其在庐山文化史上的意义。

(3)分析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在本文写作中的体现。

21、《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识记陈寅恪的基本知识;(2)识记王国维的基本知识;(3)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征;(5)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写作部分写作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测试。

考核要求:能够根据某个话题或给出的材料写作文,要求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

三、参考教材《大学语文读本》(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甘筱青主编,2010年7月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