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剂
四、溶胶剂的稳定性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电解质→ξ电势↓→胶粒静电斥力↓→胶粒易合并而聚集 反离子的聚沉作用:三价>二价>一价
2. 溶胶的相互聚沉
溶胶混合→电荷中和→聚沉(等电点聚沉最完全)
3.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的保护和絮凝
保护:亲水性高分子→吸附在粒子表面→稳定性↑ 絮凝:高分子量过少→架桥→粒子聚集→疏松絮状沉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性质:
⒈ 光学性质:胶粒能散射光,使胶体溶液有明显的“丁达尔” 效应 (Tyndall effect),产生乳光。 ⒉ 电学性质:胶粒带电荷,电泳现象 (eletrophoresis)。 ⒊ 动力学性质:胶粒有布朗运动 (Brown 力学不稳定体系。 movement),属于动
⒋ 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表现为聚结和动力不稳定性。 加保护胶体 (protective colloid) 可增加稳定性。 ⒌ 胶体溶液分散相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
目前溶胶剂应用很少,但其性质对药剂学却有着重要 童义。
五、制备: 分散法: 粗大粒子 物理凝聚法 凝聚法 化学凝聚法 溶液 溶胶粒子 溶胶粒子
1、分散法:
(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适 用于脆而易碎的药物,对于 柔韧性的药物必须使其硬化 后才能研磨,生产上用胶体 磨进行研磨,若研磨一次分 散度不够时,可反复研磨。 转速达10000 rpm
(2)胶溶法 (解胶法) 利用在细小的沉淀中加入电解质,使沉淀 的粒子吸附电荷逐渐分散的方法。如 AgCl+AgNO3→AgCl (3)超声分散法 用20000Hz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粒 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
第五节、溶胶剂(sols)
一、定义:
溶胶剂(疏水胶体)系固体药物以多分子 聚集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 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 亦称疏水性胶体溶液。 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质点大小1~100nm。
二、结构——双电层结构:
1、吸附层:由吸附的带电离子和反离子构成。 2、扩散层:由少数扩散到溶液中的反离子构成 3、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 layer) 亦称扩散双电 层,即带相反电荷的吸附层和扩散层。 4、ζ-电势(zeta-potential)即双电层之间电位差
2、凝集法:
(1) 物理凝集法 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集成溶胶 (2) 化学凝集法 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 应制备溶胶。
六、应用
将药物制成溶胶分散体系,可改善药物的吸收, 使药效增大或异常,对药物的剌激性也会产生影响。
如:粉末状的硫不被肠道吸收,但制成胶体则极 易吸收,可产生毒性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银盐制成具有杀菌的胶体蛋白 银、氧化银、碘化银则刺激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