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的语境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1.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坚持 基本论点,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做出新结 论. 2.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坚持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基本原理,并在建设当代文 学理论中与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 坚持.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 1.文学活动论 宇宙存在的无限时间与空间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从古典哲学中吸取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康德、黑格尔、费 尔巴哈)。 从古典美学汲取营养,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 从古典文艺学,尤其是古希腊以来的文学理论资源
康德
席勒
黑格尔
费尔巴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康德美学思想: “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 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追求精 神的自由与和谐,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美 是审美主体诸心理机能的和谐一致。 席勒美学思想:“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黑格尔美学思想:艺术是人类的自我意识的 方式之一,艺术的目的在于显现理念,人在 自我观照、自我复归中获得美感,辩证法。 费尔巴哈美学思想:对宗教的批判,高扬艺 术的人性价值,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 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创作中是艺术的方式(诗意的裁判、想象、幻想、 形象化),批评中是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前苏联阿· 布洛夫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 文学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交往行为诗学:文学活动就是一种交往与对话.文 学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与 交流。作为一种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的作家与 作家,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的交往,是四要 素组成的交往结构。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5、精神分析文论 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分为本能论、人格结构论、心 理解剖学说三大方面。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 能。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最原始的自己,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就是“自己”,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社会现实要求 之间不平衡的机能,依据现实原则去调节自己,压制 本能活动,以避免不愉快和遭受痛苦。 超我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 则”。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即意识系统,无意识系 统和下意识系统。 艺术是原欲的升华。艺术作品只不过是艺术家在原欲 支配下制造的幻想 。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的、特别 是儿童期受抑制的经验的回忆。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当代文学理论要有中国特色 1.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让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普遍真理 能够同中国当代的文学现状结合,在分析和概括社会 现实和文学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实现 文学理论的创新. 2.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让中国的古典 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达到现代转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现实需要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
海涅
十月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的两种趋向
中国特色的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代表人物有 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尔的文学理论建设
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的两种思潮:
人本主义文论,重视文学活动中人的主体的作用,追求文 学的超越与自由,以非理性的因素解释文学的本质。 科学主义文论,重视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形式重于内容, 超越了内容,以语言科学作为切入文学文本的方法, 语言与形式的本质就是文学的本质。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6、原型论 荣格心理学美学中的原型又被称作“原始意象”,是 一种通过遗传而留传下来的先天倾向,是种族记忆。 人类从原始时代就开始了不计其数、类型众多的经验, 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 造中。人们无需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人在类似的情况下 与其祖先具有相似的行为倾向或思想模式。原型也就 是“附着于大脑的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 潜能 。有原型的作品才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 生命力。 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等, 如出生原型,再生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骗子 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 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4、心理距离说 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观点。“距离”指审美主 体在心理上同实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以进行审 美移情。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 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 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 物产生崭新的体验。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 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心理距离、超越功利)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3、新批评文论 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机的独立自足的象征物,是文学特 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否定作家个性与文学作 品的联系,重视语义学的批评,重在分析文学内部的 语言文字、语词的语境、有机整体性、多义性、张力、 复义、悖论、反讽、架构与肌质等,在阅读中主张细 读。代表人物兰瑟姆、燕卜荪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科学主义文论的代表 1、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主要观点有: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文学作 品是一种构造和游戏。主张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 规律,文学创作的根本宗旨在于审美过程,作家通 过陌生化延长感知的长度,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 言,。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性,重点研究艺 术形式,从文学作品系统内部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 构。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三.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有当代性 1.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 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 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2.面对西方文论的挑战,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 批判地吸收,丰富当代中国的文论建设。 3.吸收西方新的学科发展的成果,把符号学、现 象学、价值学、信息论、作为研究的方法,把文 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来。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3、移情说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提 出“移情说”,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 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感觉。所谓“移情”,就是 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 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 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 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 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 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 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基础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 论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具有 实践性和为无产阶级和社会 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大基石间的关系 五个基石组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向度的系统.从 人类学的角度,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从哲学的角 度看,文学是人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从经济学 的观点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从美学的角度看,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从交往理论看,文学是 种作世界作品读者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2、结构主义文论 寻求文本内在的深度的恒定的模式与结构,强调文学 研究的整体观,重视符号与叙事。 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在于将人类的思维看作是普 同一致的“发生”系统,人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 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 文化创造,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 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 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学作品并没有客观的中立性结 构,它是因人而异的,作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塑造现实, 强调文本结构的开放性,强调符号能指的浮动推移和文 本意义的多样性,把文本分析当做瓦解作品主体及其内 在结构的符号游戏。文学的意义是读者或文学批评家 所赋予的 。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 社会意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也反 作用于社会存在 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 识与反映,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形象的反映,文 学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列宁的“反映”观,毛泽东的“更高”、“强 烈”“集中”“典型”、“理想”的反映观。 3.艺术生产论 从资本运行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说,艺术生产是一种 商品生产。艺术生产:一指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一种精 神生产,二指艺术创造过程,三指在经济领域,生产 艺术商品价值的生产,经历着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 过程。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