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艺术家

中外艺术家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特色。

《撑阳伞的女子》是莫奈画于1886 年悼念亡妻卡美伊的作品。

人物形象很模糊,连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见,但随着笔触堆叠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风和女子丝巾上跃动的阳光。

卡美伊因病死于1879 年,时年37 岁,莫奈在同年画下了《临终的卡美伊》,画中以忧郁的色调、纷乱的笔法,传达出失去爱妻的悲伤。

但我总觉得,莫奈爱画胜过爱自己的女人。

他曾经这样描述他作此画时的感受:“在我最亲爱的女人的病床前,我发现自己很本能地在这张木然的脸上逡巡,寻找死亡带来的色彩,观察颜色的分布和层次变化我已经主动迎接色彩的冲撞了。

”妻子死亡时,他竟还能如此冷静地解构、分析。

象鼻山西边的象鼻子(埃特尔塔的悬崖),从构图上看,这是一个横幅作品,庞大的拱形悬崖占据了画幅的左上方三分之二的宽度,左侧岩壁沿着画布的左端被垂直切断。

悬崖因此显出奇异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崇高感。

从色彩塑造方法上看,画家用写意的笔法表现天空和海的远景形象,用写实的笔法表现悬崖的背面和海的近景形象。

以衬托出悬崖背光面和近景海面的有力的实景。

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

印象派认为真实是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冲破了以往的绘画成见,直接用色彩来表达视觉。

《干草堆》用的就是莫奈所擅长的纯色色点并置的技术,使观者获得色彩混合和震荡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干草堆》是莫奈的主题绘画系列之一,它记录了干草堆在一天不同时间光照下的色彩变化.这幅画的主角不是山,不是田野,甚至不是干草堆,而是那些灿烂明亮的光芒。

作为印象派创始人的克洛德-莫奈,特别喜欢画光,甚至是终其一生都在找体现光之美、空气之美的方法。

莫奈比任何画家都喜欢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然后用神奇的画笔记载下来。

就像这幅画《干草堆》。

在阳光照射过来的那一刹那,天、山、屋、草垛都是什么样的?默奈通过自己细致地观察,画下的这些物体的变化。

他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因为光是主角。

威尼斯大运河
这是莫奈发挥印象派技法表现水城威尼斯梦幻迷朦流光倒影的经典之作。

海浪
莫奈表现法国海岸浪潮波涛的层叠翻滚和变换,色彩和动感强烈,同时和上空漂浮的云彩形成了“浓妆淡抹”和“动静结合”的对比。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蓝色的房间和洗澡的人》就在这间屋里诞生的,和其他几幅相同色调的油画一起
揭开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序幕。

当时,蓝色是他的最爱,不仅衣着,甚至连思考事物与观
察外界都是蓝色;毕加索更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

日后艺术史家统称他这一时期绘
画作品为“蓝色时期。


悲剧(穷人们)毕加索作品
背景:画作创作于1903年,是毕加索忧郁时期的作品。

当时,毕加索的画无人问津,生活异常艰苦。

生活的不顺使毕加索心情低落,也表现在他的画作之中。

此画面描绘的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困苦、无家可归的悲剧。

这是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动荡,生活贫穷、落后的悲剧,是世纪交替时期一代人痛苦沉沦的象征。

还有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本副作品《盲人的早餐》,画中描绘盲人的线条多是向下或者横向流动的。

同样,在音乐中,如果旋律中要表达悲伤、忧愁、无奈的情感时,旋律线通常也是下滑的:如果旋律是表现沉静、柔和、暗淡的情感时,旋律线也多是趋向“横”的方向,比较舒缓。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作品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影响。

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等。


《星空》又名《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荷兰语:De sterrennacht)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有种普遍的说法,由于这是梵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世人普遍认为这是梵高想象出来的美妙情景。

《星空》中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

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

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

时间不同,心境不一。

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

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张大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在《爱痕湖》的题款里面我们看到:“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只客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著体温。

”诗写得是旖旎而侧艳,尽管我们无从考证这个艺奴究竟意指何人,但是可以想象张大千经历于亚琛湖畔的,不仅有悦目的美景,也一定有动心的情事。

他将“亚琛湖”译为“爱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也透露了这位画师的多情心事……
这幅作品比较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水墨画用笔的轻重缓急,也加入了西方绘画的笔触感,色彩上还考虑到了自然光和环境色,通过画面的效果可以看到山峦和湖泊明显抽象化,山间屋舍却是简洁、优雅,给人留下余味的空间。

《桃源图》是张大千众多泼墨与泼彩山水画中较为成功的一件作品。

画中大面积的墨彩交渍、画幅边缘的山石与桃树的精致描绘,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画面左下方的小船与山涧引导观者从图式中去找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

然而,张大千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画中主要部位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人魅力。

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体现与神韵所在。

作于1947年的设色纸本立轴《嘉耦图》长约1.84米、宽约0.9米,以荷花入画,寓意佳偶天成。

画中精工细致的描金朱荷,在墨绿渍染的田田茂叶的衬托下,富丽堂皇而无匠俗之气,浓阴中的双栖鸳鸯色彩斑斓、悠然自得。

全画气度宏大、层次井然,是张大千泼彩泼墨画法的代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