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艺术概论》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THANK YOU
三、以历史进程分类 史前时期的艺术家和文明时期 的艺术家
《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四、以性别分类 艺术家可分为两性。第一性,男性 艺术家。第二性,女性艺术家。在西方 ,基于生物学的观点认为男人从事艺术 创造是伟大的,是天经地义的,而女人 永远是第二位的。男人创造艺术,女人 去生儿育女。这种生物学实质上是为损 害女性的艺术创造性和艺术创造潜能准 备了虚伪的科学理论根据的。 在我国,宋朝以来,女艺术家都是 在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例如,两宋时期 的李清照,朱淑真。中国的女性艺术家 一起作为男性艺术家的补充和衬托而载 入史册的。
《桃花源记 》 动画片
5.2 艺术家的类型
一、以知识结构分类 1)民间艺术家即民间艺人,工匠。 例:吴道子 2)文人艺术家,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 例:阎立本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步 辇 图
二、以政治背景分类 可分为民间艺术家,宫廷艺术家,这与上面的分类又出现交 叉现象。文人画家进入宫廷,即成为宫廷艺术家。民间艺术家进 入也可以成为宫廷艺术家。 例证:宋词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就是从民间滋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浅吟低唱”的说唱艺术是不被皇帝看中的。 而被宋皇室、宫廷认可的宋诗恰恰没有宋词的审美价值高。 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艺术,不在上层的宫廷,而是在民间。
例如:罗丹与卡谬克洛代尔 《接吻》、《永恒的偶像》
尤 斯 卡 瓦 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3 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史是艺术媒材的演变史 1)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明造就着 其具备特色的艺术作品 例:司马迁、卜辞、楔形文字
2)媒材的更新,促进了艺术的更新 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媒材的更新,也因此促进了艺术的 更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提升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西方,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导致那些抄写经卷 的书法家15世纪在欧洲绝迹。当今可以借助电脑集取启功书 法文本,加以组合,规范化,形成了新的电脑上的启功体, 其中每一个字都可以重复出现多次,实现了一字万同,缺乏 个性。现在,电脑书法比馆阁体更机械化,科学化。中国书 法是否也面临着绝迹的威胁呢?
在艺术媒材中,可以从笔、水墨与油画颜料、画纸画布中 得出西方的艺术偏于阳性形态、中国属于阴性形态。 例如,油画笔偏硬与毛笔偏软。用中国毛笔和水墨极易表 现天人合一的宇宙风光,山水画是突出代表,而西方油画却难 以画出中国山水画的空灵多变。但是,中国山水画无法表现西 方油画的厚重和体积。中国的的积墨,特别是破墨,唐代的艺 术家就研究并运用到艺术创造中去了,对表现烟岚雾霭,风光 云影,四时景物的微妙变化,尤为便捷。 这一观点,还可以从建筑艺术中找到证据。中国古代建筑 是木构建筑媒材,西方古代建筑则是石构建筑媒材;中国园林 多曲线,西方园林多直线,一柔一刚泾渭分明。
三、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 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艺术不能脱离艺术媒材孤立存在。 其二,艺术家本人也是一种媒材 例如:书画家与墨、砚、水、纸 其三,艺术家本身作为媒材必须通过演奏或绘画,雕塑等多 种形式的创造活动与其他媒材发出信息产生沟通与共鸣。
5.4 艺术作品是感受的意象显现
3)随着艺术的演变,艺术媒材也在发生变化。 人类最早的笔,大概是用芦苇杆制成的——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 。中国人书写绘画的主体工具是毛笔,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公元6世 纪,西方出现羽毛笔,并沿用了1200多年。
二、中西艺术媒材的审美差异性 媒材的不同,可以导致作画方式的不同,绘画 时间,绘画的表现形式。例如,达芬奇画《蒙娜丽 萨》历时4年;李思训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数月完 成、吴道子一天画完。 西方油墨中的黑色,无论如何也无法传达中 国墨中的墨分五彩,不仅如此,中国墨还要分淡墨 、浓墨、焦墨、宿墨、退墨等。而西方人对墨脱色 的研究相对比较单一,但是,他们还是在光与影中 研究与色彩的关系。
相互传递的审美信息既不是 客观也不是主观的,而是欣赏者 感受的融合。例如:魏碑之美甚 于唐碑。 而且,这种融合,是通过一 定的媒介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 另一点的移动行为。表现出信息 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 例如,甲骨文 的发现者王 懿荣,是第一个感受到甲骨文意 象美的人,其审美价值才得以确 定。
艺术作品是审美客体,欣赏美是双方“在”场的感受的意象 显现。不能把艺术作品理解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存在,即不能把艺术作品理解为审美客体。并且,也不能把欣 赏者,理解为凌驾于审美客体之上的审美主体,而是双方在场的 感受的意象显现。 例如,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争论“鱼之乐”的问题,其实也 就是探讨双方“在”场的问题。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在”,于是 就争论起来了。庄子感受到鱼乐的意象显现,是因为庄子与从容 出游的鱼的“在”场,达到了相互感觉的融合,而惠子没有如此 的“在”场。
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5.1 5.2 5.3 5.4
复制思维与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类型 艺术媒材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感受的意象显现
5.1 复制思维与艺术创造
一、复制思维颠覆了艺术创造 艺术创新——创新思维 机械复制——复制思维
杜 尚 和 他 的 作 品
二、艺术仍然离不开创造
无论艺术怎么变化,人类只要存在,必须考虑生存,而且会 不断去研究如何生活得更好,没有哪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艺术不是 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幸福和希望等 。凡是流传至今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都是具有深切的人 文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