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第三章 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三、比
1.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 2.用于性质不同的两个有联系指标之比。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1.构成比与率,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指标。
2.样本含量太小时,不宜计算相对数 3.对各组观察例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
相加求其总率。 4.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第三章 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常用相对数
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等指标。
一、构成比=(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观察单位总数)*100% 1)各部分构成比之和为100% 2)某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增大,其他部分的比 重会相应减少。 二、率=(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个数/可能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100%
第三节 标准化法
一、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
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构成,以消除人口构成
不同对人群总率的影响,使算的标准化率具 有可比性。 (一)直接法计算标化率需2个条件 1.资料条件 2.选择标准
(二)直接法标化率的计算
1.以相互比较的人群合并数据作标准,计算
Hale Waihona Puke 标化率 2.以相互比较的人群中任一人群的年龄组人 口数为标准,计算标准化率。 3.另选一较大人群的人口数为标准,计算标 准化率。

第四节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一、绝对增长量
1.累积增长量 2.逐年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可以反映事物在一定时期的
发展速度。 2.环比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四、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三)应用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 1.标准化职能解决不同人群内部构成不同对其总率 有影响的情况。 2.标准化后的标化率,已经不再反映当时当地的实 际水平,只表示相互比较的几组资料间的相对水平。 3.由于选择的共同标准不同,计算出来的标准化率 会有所不同,但相对水平不变。 4.各年龄组率间若出现明显交叉,宜比较年龄组死 亡率,而不用标准化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