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三、法家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1、法治
法家所提出的“法治”口号,即所谓“以 法治国”,最早是由《管子》提出的。又 称“乘法而治”、“缘法而治”。法家主 张以“法”作为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主 要方法。这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1)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 第—,法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公正的行 为准则。 第二,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是国家强制 力保障实现的持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作用
第一,“定分”以“止争”。 划分财产权以防止 纷争。 第二,“兴功”而“惧暴”。“兴功”,即指 “富国强兵”。 “惧暴”,即指在法律、刑法、 监狱的威慑之下,使被统治阶级不敢起来反抗统 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一民而使下”。即统一人们的言行并役 使臣下。 在某种程度上要反智愚民以控制人们的 言行。
二、法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1、人性论。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 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 在法家看来人性天生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法律才能够起作 用。人性恶是法家法治思想的基础。比如商鞅说“人生有好恶, 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法家的人性 恶的思想是为其法治思想找到一个立足点。 法家认为人性本是自利的,趋利避害的,那么职利国家的 时候就要遵循人的这种本性。因为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法治 才可以实施,因为人们会追去国家的赏罚,也会躲避国家法律 的惩罚。人的这种本性是法律能够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只有肯 定人的资历和自私,赏罚的充分有效性才能得以保证,否则, 像道家那样恬淡无为、或是儒家的仁义,赏罚就不好实施,即 使实施了也不一定有效果。
(1)“民一于君”的重“势”说
慎到认为君主有“势”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个中 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因而强调建立中央集权的君 主专制制度的必要性。 “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 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 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矣,失君必乱。子有两 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礼者,父在也。恃 父向不乱矣,失父必乱;“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 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 礼从俗,政 从上,使从君。”
3、术治
法家术治说的代表人物是申不害。术在这里主要 是指管理官吏的方法和艺术、策略。 申不害一派的“术’,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韩非于· 定法》 所谓:“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 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即要根据才能来授 予官职,同时还要根据其职责考察其政绩.以定 赏罚。从实际情况看,申不害在“循名责实”方 面要求得十分严格,既不许失职,又不许越权。
后期法家韩非总结并发展丁前期法家中不害的“术冶”说, 把“法”与推行“法治”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 “术”统一起来。在韩非看来,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体是推行“法治”的首要条件,但是,这种政体确立之 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才能保证“法治”的 推行。而且,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也需要必不可少 的手段和技术。韩非在申不害提出的“术”基础上进行了 发展。在韩非看来,君臣之间非骨肉之亲,而是赤棵裸的 利害关系。做国君是天下之大利.所以人人都想取间代之。 因此,君臣关系是非常危险的:“上下—日百战。”君主 要想维护自己的权势并进而推行“法治”,做到“令行禁 止”,就必须有—套驾驭臣下的“术”,使臣下既不能篡 夺国柄,又不敢阳奉阴违,阻碍“法治”的运行,其“阴 术”名目繁多,有“疑沼诡使”、“挟知面问”、“倒言 反串”等。”所以韩非是一个阴谋学家。
第三,故意装聋作哑(让臣下误以为昏庸无 能而疵之)。 第四,倒言反事。即故意说错话,做错事, 以检验臣下是否忠诚。 第五,事后抓辫子。 第六,防臣如防虎。时时要有戒心,如“不 食非常之食”(《备内》)。 第七,设置暗探。 第八,暗杀。
当然,韩非将法、术、势结合起来,构建 了完整的法家政治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只 注重某一个方面。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 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 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 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但古人认为他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是关于阴 谋的。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 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 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 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韩非在总结先人的政治思想基 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法家政治理论。 韩非不仅将前期法家的治道理念综合融会为一个体系严整、论证 详明慎密的思想整体,而且他批判地吸取了先秦诸子各家的思想 资源,将道、法思想结合,而又融会儒、墨“正名实”、重“符 验”、尚“功利”“实行”的思想,遵循着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 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讲求事理而注重参验,审合名实而强 调功用,颇富创见地建构了一套系统而具有深厚哲学意蕴的政治 学说或治道理论。
二是驾驭臣下防范百官之术。 申不害主张严格区分君主与臣下的职责;“主处其大臣处 其细”‘“君知其道也,官人知其事也”,“君设其本, 臣操其末”;“君操其柄,臣事其常”。要求君主“去 听”、“去视”、“去智”。 即假装没听见、没看见、 不知道,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使臣下觉得高深莫测, 无空子可钻,无法隐蔽自己的短处和过失。于是,君主便 可以审视臣下的表现、区分忠奸。甚至主张君主“独视”、 “独听”、“独断”。 即君主独搅一切大权,不让臣下 染指。然而,这种“独断”常常是没有限制的,有超越 “法治”的可能性。因此,韩非子批评他“徒术而无法”。
韩非的术治思想
韩非之所以讲君主驾驭臣属之术,是因为他 看到臣在政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君主治 吏比治民更重要,而术的作用就在于治吏。韩 非所讲的术中,有些属于积极的考课监察的方 法,更多的是阴谋诡计。 属于积极的考课监察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四 点: 第一,任能而授官。 第二,赏罚严明。
第三,形名参验。即:官任其职,以其职课其 功;臣不兼官,事不越位,言行一致,“听其 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六反》)。 第四,众端参观,听无门户。即听谏不以私故, 而看是否有利于事。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 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外储说左上》) 听无门户,十分重要,但还要善于抉择。 阴谋诡计,主要有以下八项: 第一,深藏不露。 第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亦称申子, 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 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期间,使韩 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 者称,是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战国时 期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 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 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 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 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 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对 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慎到著有 《慎子》。慎到重视“势”、“势”主要指权势, 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 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2、历史观 法家遵循的是一种变化发展的历史观。 “法治”;法家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上 世”、“中世”、“下世”、当今等不同的阶段, 这是一个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过程,因 而一切都应向前看,以面对现实和未来、历史传 统应在现实和未来需要面前接受检验,其口号是 “不法右,不循今”“、“与时变,与俗变”。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 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 因循守旧。
第三,现世论。
作为现实主义者,法家人士不注重历史的承袭性,不 看重过去,亦不看重将来,而专注于现世 。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比较好:“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 义: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 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2)“臣事事而君无事”的为君之 道
在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以巩固法治的问题上,慎到虽然重 “势”,要求国君“权重位尊”、但他并非君权至上论者。 在君与法的关系上,始终坚持“事断于法”。因而在君臣 关系上,就将法家所主张的“法”和道家所主张的“道” 等同起来,认为君主在“法”面前也应“事断于法”、 “无为而治”。 在君臣关系上,他认为“自为之心”人皆有之,君臣之间 亦如此。君臣两者各有其利益,故免不了产生矛盾,因此, 君主必须掌握好“无为而治”的为君之道,以避免大权旁 落。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即主张国君不要人做具 体工作,应该让臣下在“事断于法”的前提下尽力去做具 体工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臣下的积极件,发挥其才能, 使得“下之所能不同”,而都能为“上之用”,从而达到 “事无不治”的目的。
二、法家政治思想的评价
冯友兰在谈到儒、法之异时曾指出:“儒家的 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 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 责儒家迂腐、空谈。”这种说法是很有道 理的。确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是儒、 法之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其政治思 想中,法家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到了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继承并发展 了慎到的“势治”说。但是在“法”与“势”的 关系上.韩非的观点与慎到的相比较,有个明显 的特点: 慎到重视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对君主的 权力有所限制;并反复强调君主要立公去私“事 断于法”,反对“舍法而以身治”。韩非则强调 必须集中一切权力于君主一身,以防备臣下欺君 塞主。韩非认为权势在君则制臣,在臣则制君, 提醒君主绝对不可以与臣下“共权以为治”、 “共势以成功”。进而主张把君权绝对化,要求 臣下无条件地服从君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犯 上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