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研究性课题研究学校:汕头经济特区林百欣中学班级:高二(9)班小组成员:指导老师:罕蒙爱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

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

儒家提倡"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

很明显,法家比儒家更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他们对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国成文法制的影响也可能比儒家更大。

那么,对于中国今天的法制现代化事业来说,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那些二千多年前的法家典籍--如《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是否还值得重读?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法治"是否完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毫不相干?本文的目的,便是对这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研究目的希望通过研究学习,对法家思想有进一步了解,它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在哪些方面与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后我们再看,法家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须接受改造,才能在现代世界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

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

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

即使是其糟粕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三、研究内容及方法内容:法家思想体系内容方法:(1)网上查询资料(2)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四、研究结果(一):特点法家崇尚“以法治国”,很明显,法家更注重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法家先驱管仲在《管子》就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其字面意思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像人们举手投足那样,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了。

可见我们的古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可以站在治国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法治,从历史的实践来看,魏国因李悝变法而富强,嬴政以商鞅、韩非理论为指导结束汹汹乱世,建立强大的大一统秦朝,自西汉后期开始,尽管统治者为加强封建专制政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质上他们是采取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来治理国家,而之后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的几次盛世局面,如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无不体现出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吏治清明,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重法、守法等共同特征。

?(二):时代背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总格局,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产生了儒、道、法三大思想潮流。

法家的法律观及其法治主张,是一种完全的,超前成熟的意识形态,无论对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的法律观念,都是完整的概括和指导,但是,与现代法律思想不同,法家的一切思想都是涵盖于具有中国特色之中--一切均以政治为目的,为政权服务,甚至有些观念可以归纳为政治手段。

法家的所有思想均是“中华法系”所特有的理论基础,而非与当今的法律思想一一对应。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面对着“礼崩乐坏”的局面,许多有志的知识分子“以九家之术,蜂出并做,各引一端,崇其所言,以此驰说”来挽救那样一个处在阵痛中的社会。

法家以其独特的视角,针对社会变革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鲜明的见解和主张。

诸子百家在各方面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神权、君权和民权、礼与法、德与刑等问题上。

法家思想分化于道家,吸收于儒家批判于墨家,极力推崇“法治”并为封建法制社会设计了几乎至完美的蓝图和草案,可谓开一代理论与实践体系之先河。

(三):代表人物;从现存的典籍来看,先秦时期的法家的主要人物包括:管仲、子产、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以及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1、姜尚生活在周朝,可以说是法家的开山鼻祖,但姜尚的著作遗留下来的很少,而史书记载的关于姜尚的仅限于“武王伐纣”一段。

2、管仲是注意到上层政治建筑的根基是经济基础的第一人。

管仲十分重视礼仪廉耻是“国之四维”。

但他更看重物质生活条件,并认为只有人民免于冻馁,才谈得上礼仪法度。

作为权倾一时的上层人物,能认识到经济与礼法的关系,实为难能可贵。

而这一原则也被以后的法家人物们所认可并继承(法家历来主张奖励耕战)。

3、商鞅,卫国人,亦称卫鞅,是前期法家三巨子之一。

商鞅的思想侧重于论“法”,并明确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

商鞅的突出贡献在于“变法”,把国家的法律,法令彻底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4韩非无疑是法家集大成者的人物。

他师承于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吸收“法、势、术”思想并熔于一体,终于完备了法家严密而又逻辑的理论体系。

韩非精心提炼了封建专制理论,相当高超地发掘法家的学术思想,以致于后来者只能在技巧上和实践上加以发挥而从理论上无法突破。

这一伟大的天才理论家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法家思想并发展至极端,(四)、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作为先秦诸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其理论上的哲学基础上十分耐人寻味的,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管仲、商鞅、韩非等既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十分出色的哲学家。

在历史上,管仲商鞅均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实践派人物,但他们行动的指导——法家理论,却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尤甚,虽然他未亲自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后来通过李斯、秦始皇实施,但他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无疑是一盏光辉的灯塔。

纵观法家的思想,发展至韩非已经达到顶峰,因而在第三节的论述中,主要以评论韩非的思想为蓝图,并附加其他人物的不同观点。

众所周知,韩非师承于荀子,并集慎、申、商三者于一体,其思想根基独成一家,总的而言,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彻底的性恶绝和历史进化观。

性恶论:(一)人是绝对自私的。

韩非认为:人是绝对自私的,这种自私是天生的,是一种本性。

人天生只知道关心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真情爱心,人的一切言论行动,无不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指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自私自利是一种本性。

(二)人性等于兽性关于人性与兽性的论述,道、儒、法三家都很有意思: 道家认为人性等同于兽性。

老子主张人应当回归自然,退回到人兽不分的原始社会去。

人与兽都应当遵循天性的自然法则而生活。

道家历来对物质文明的进步持反对态度,认为人与兽原本没什么区别,人比兽更像兽。

人类的物质文明一旦进步,势必成为比兽更野蛮的兽。

兽没有文化,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恶行,但人一旦智慧横生,助长其欲,使整个社会更加饱受兽行;儒家的荀子学派却极力反对把人等同于兽,荀了承认的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反对把人和禽类等同起来;韩非继承“性恶论”思想时,发觉了这一命门所在,他索性把性恶论推向极至,强调人的本l性等同于兽性。

韩非认为,人和兽没什么区别,人是高级一点的兽,兽是低级一点的人。

“有意思的是,韩非认为君王的本性也好不到哪儿去,只不过君王是更高级的兽而已。

与道家的悲观的看法不同,法家则认为社会是进步的,人类是发展的。

均是兽性的人也无法生存下去,惟一的办法在于用强力推行法令,强化人性教育,以兽治兽,用兽性的专制来抑制人的兽性,这样才能挽救社会。

l基于这样的哲学观念,法家的代表人物才个个以冷峻的面目出现,竭力推行严法酷刑,以致于班固评论“法家者,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刻薄”;而太史公也说他们“严而少恩”。

(三)人性是不可改变的韩非清算了道、儒两家不彻底的“性恶论”,明确提出人性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在人性本恶的问题上,韩非与荀子还有合作的话,在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上,师徒二人则针锋相对,严重分裂。

荀子站在儒家的教化立场,他提出“性恶论”的观点就是为了突出德治和礼仪的力量。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是恶的,但是如果加以德礼教化,是可以改变的。

人只要通过学习,完全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并为此写了《劝学》这样的名篇。

韩非站在法学的专制立场,他提出“性恶论”的观点就是为了赞美法治和严刑的权威性。

他认为,人性就是兽性,人性也是不可改变的,这和兽性本是一回事。

“对牛谈琴”就是个活例,人和兽也差不多,根本不会听从于教化,更不用说什么“圣人”了。

老百姓个个都是奸滑之徒,礼德教化只会误事,不如鞭扑来得实用。

只需要“以吏为师”,让人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就足够了。

用那些道德教化、礼仪伦理都是空费心机。

韩非的这种观点,为他的专制主义理论埋下了伏笔,绘制了以“法、术、势”为基础的专制政府蓝图。

从专制主义角度而言,韩非的这些观点无疑是犀利的,但另一方面,韩非片面地把人等同于兽,他的主张付诸实施后,严重伤害了人的尊严,粗暴践踏了人格。

秦代的残暴专政恰恰激起了人的更强烈的反抗。

“法家不避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大用也”。

秦后,历代统治者以儒家德礼辅助而统治天下,才长达两千年之久。

历史进化论:法家的进化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正因为有历史进化论支持,法家才旗帜鲜明地高举“变法”的大旗。

在法家看来历史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决不能生搬硬套。

历史是不会重演的,历史上解决的问题不需要现代人重新解决。

历史上用过的办法今天人重用也不一定有效。

要解决今天出现的新问题,就必须用新的方法,抛弃那些老套的,不合时宜的旧办法,如果有人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只会贻笑天下,碰得头破血流,正因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才需要变法。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因为韩非兼收并蓄道,儒两家学派,集慎、申、商三巨头思想为一体,将法家的理论规划为一个完整而鲜明的体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盛时期,并为后来秦赢政“扫六合,成一统”打下了完备的思想基础,韩非的法有两层涵义:第一就是法的公开性,法的公开性的两个重要意义:其一、老百姓知道法律后就不会故意做危害社会的事。

其二、官吏明白法律也不会随意伤害老百姓,尤其后者,对司法公正的促进意义相当耐人寻味的;法的第二层涵义就是公正性。

韩非认为,法令是国家的规范,实质上是统治阶层集体意志的体现,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意志而并非个人意志。

五、体会法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特殊的学派,它兼收并蓄道、儒家学说,至韩非发展到顶端。

后在两汉儒法合流后,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封建专制政府的政治形态。

韩非的“性本恶”论,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一大奇观,其独到的理论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韩非发展了“法,势,术”理论,成为历代君王治国的座右铭。

从此,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君王仗势,持法弄术,垂两千年弗能改矣!”成为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