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溯源
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
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
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
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
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
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
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
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名称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记载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