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
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习等的总称)江门市又叫五邑,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县级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现有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32万人。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其风土人情具体总结如下:婚俗杂拾五邑婚俗大同小异,异处奇特有趣,而五邑农村婚娶传统礼仪繁杂、隆重、有趣。
水上婚礼唱的歌,统称咸水歌。
水上婚礼取材于新会大鳌、睦洲一带沙田区过去传统的水上人家迎亲习俗。
过去,珠三角水上人家除了水上作业,还要受雇于人,参与沙田的围垦劳动。
新会属珠三角早期冲积的老沙田区。
因这些沙田区域广,常受咸水侵袭,河水是咸的,故水上人家对歌定情鹤山市的客家人,青年男女结识,交流感情,以至互订终身,往往是通过对歌进行的。
中秋农闲时,是客家青年的爱情季节,男女青年起劲地对歌。
晚上,对歌进入高潮,在如银的月光下,姑娘们穿上绣花边的大襟衫,围上黑布裙,成群结队地来到树林里,和小伙子对歌,你唱我和,爱情也就成熟了。
香灯定姻缘鹤山市一些农村中,父母要为当婚的女儿择偶,就得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送到物色好的男家。
男方父母把红纸放在供奉祖先、天官等神位的香炉下,点上香灯,连续三天,细心观察家里的动静,如果家中没有发生不如意的事,香灯又没有中途熄灭,便认为那女儿可与儿子相配,否则便认为不吉利,不能相配。
新郎"上头"为新郎"上头"(梳头)的婚俗,在五邑很普遍,而开平市水口镇龙塘地方的"上头"却最为有趣。
新郎成新之日,天未亮,长辈就在家中设一圆形大簸箕,上放一30厘米高,下宽上窄的小木斗,内放谷少许,铜钱若干,柏一支。
让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口封严,意为保住钱物。
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长辈边梳边唱歌,为新郎祝福。
打新娘新会司前何村一带,有打新娘的习俗。
新娘出嫁,都要经受一次打闹之苦。
当新娘的花轿还未到男家时,男家就招集一帮男孩子,个个手持青竹枝,分立在道路两旁,待花轿一到,男孩就蜂拥而上,举起竹枝追随花轿乱打,到了男家门口,伴娘把新娘背下轿时,小孩更是将新娘团团围着追打,直至新娘进入新房。
闹新房时,男孩们对新娘又极尽戏弄之事,打手、踢腿,直闹至深夜,向新郎要糖果、饼乾和利是钱,才雀跃散去。
新娘捱了打,视为乐事,因为传说做新娘的,没有人打是不吉利的。
跨禾竹开平、恩平的一些地方,新娘出阁之日,男家的司礼人预先把扁担横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门口,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叫做跨禾竹。
伴娘此时便高声提醒新娘:"阿妹快把脚抬高,别把禾竹踩中啊!"据说,倘若新娘在跨门槛时踩中了禾竹,就会给婆家带来不幸,因而新娘得特别留神。
纸扇敲头恩平、鹤山的一些农村中,当新娘走出花轿时,新郎就扬起纸扇朝盖着头巾的新娘头上连敲三下,以示新娘以后要听从夫家使唤。
若新郎不忍心用力敲,则会受到众人的讥笑,被认为日后要受制於新娘。
鹤山市活鲤拜门鹤山乡村习俗,新春初四日,以活鲤鱼拜门。
那一天,从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红头绳扎起的生猛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
直到今天,鹤山乡间还流行这一习俗,但简化了,不唱鱼歌,只念一句祝词:"大生鲤,大生鲤,你家年头好到年尾!"鹤山市民间舞龙山市最负盛名的舞龙要数桃源镇竹朗的金龙。
竹朗的舞龙习俗鹤相传已有200多年。
每年中秋节或喜庆,舞龙是竹朗人最喜爱的活动,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出动,老人、妇女结队观看,附近顺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亲友都来捧场。
其时,锣鼓鞭炮喝彩鼓掌响成一片,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
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8月底都要举行一连三晚别开生面的舞龙活动,他们的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间看去宛如一条繁星万点的银河,叫做香火龙,远看尤为壮观。
陈山分有几个里,各个里都有门楼,龙经门楼侧身而过,村里人在门楼等候,给龙灌酒,灌龙酒时,大家都一饮而尽。
恩平灯节元宵节恩平叫"灯节",从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长达十多天。
各村"开灯"、"散灯"的日期有先有後。
灯节主要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各村均有灯寮,是专为打节供奉社神而设的,平时则是村人聚众议事及谈天说地的场所。
除夕前一晚,各家各户门前张灯结彩,灯色有鲤鱼、玉龙、走马、花球、琉璃……等等,花样繁多,争妍斗丽。
一般人家挂的都是夜晚用来照明的风雨灯、四面光灯。
这些灯彻夜不熄,每晚添油,直到"散灯"才撤去,叫作"长明灯""开灯"这天,村人吹奏八音鼓乐,出动瑞狮,到社坛迎接社神回灯寮安放,各家上供品祭祀。
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送花灯到灯寮悬挂,名为"送灯"。
灯寮内香烟缭绕,灯火辉煌,一派祥和气氛。
鹤山市的龙舟竞渡鹤山市的龙舟习俗,有"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划出屎,初五初六船过基"的俗谚。
农历四月底,藏在"龙船步"水下的龙舟被捞了上水,村民把龙舟洗过抹油,又饰上龙头龙尾,然后开始"练桡"。
比赛开始,鞭炮声响,锣鼓震天,万众欢腾,主持人手执一尾生猛鲤鱼,所有参赛龙舟依次过搭于水面上的"龙门",进入赛场。
主持人把鲤鱼抛如江中,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五月龙船抢大标"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
"这两句岁时歌,百多年来在江门五邑广泛传唱,可见端午节斗龙船在我市风气之盛,历史之长。
江门市境内有锦江、潭江、西江三条大流贯。
鹤山、新会地处西江下游,河涌纵横,水网密布。
农民通晓水性,扒艇出入,斗龙戏水,得其所乐。
把埋藏于河中的龙船起出,叫"起龙",也叫"出水龙"。
起龙一般在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另行择日的。
"龙舟宴到了"斗龙"之日,例必在村头或祠堂举行宴会,谓之"龙舟宴"。
旺龙龙舟宴吃罢,当即选出两名桡手,分别扛着龙头、龙尾,在锣鼓声中巡行到河边,举行拜祭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后把龙头、龙尾装上龙舟,是谓"旺龙"。
出龙旺龙之后,桡手们登上龙船坐定,双手紧握木桨,肃穆待发。
主祭者便把柚叶水酒向龙头,霎时间鞭炮四起,锣鼓齐鸣,船上鼓手一声令下,众桡齐发,龙舟飞驰而出,驶向大河。
这叫"出龙"。
应景"应景"其实是龙船的表演赛、友谊赛。
各乡定有应景日期,应邀的龙船依期赴会,表演各种扒龙船技艺。
或把粽糍、糕点、水果抛掷过去,或在上游把食物放在水中漂下,供桡手取食,是谓"犒龙"。
斗龙"斗龙"即正式的锦标赛,是要抢大标的,一般在五月初五举行。
过去斗龙,由大乡组织,乡绅主持。
现在是各县体育委员会或乡镇政府组织。
入窦斗龙之后,无论胜负,各乡(村)均设宴慰劳健儿,举行拜祭仪式。
然后,大家同心协力把龙船抬到藏龙点埋藏起来,叫做"入窦"。
至此,斗龙抢标才告一段落。
江门潮连纱龙据史载,潮连舞纱龙告老还乡后,把当地制作纱龙和舞龙的技艺带回故乡。
从此,舞的舞法很多,大体上有"绕龙柱"、"跳门龙"、"过龙桥"、"反龙脊"、"穿龙门""走梅花椿、"走之字"、"单双扣"、"双飞蝴蝶"、"双金钱""龙滚沙"、"蟠龙"(回龙吐尾)、"卧龙"、"跃龙"等等,变化万千,舞时伴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令人精神大振。
开平泮村灯会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是水口镇泮村的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
这个习俗,相传始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泮村一带都是黑石山,山形似象、狮、虎、牛、羊"五兽",被称为"五兽地"。
(泮村灯会) (泮村灯会盛会)台山浮石飘色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
浮石摆色,源于清乾隆年间,由浮石赴京参加会考的人们依照中原飘色传统。
新会天后诞抢花炮新会市司前镇天等乡有衣服天后庙,过去每逢天后神诞,都要演大戏和烧花炮,各村还挑选一批青壮农民组成队伍到天后庙后侧金山岗上抢花炮。
天后神诞的花炮计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纸扎成鳌山彩座,是群炮之冠。
各村参加者双掌分别染成绿、红、赭等色。
当第3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装在用生铁铸成的鼎形轿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壮年抬到场地上。
花炮点火后,朝空中发射,射向哪里,抢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抢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争,只好等候抢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毕,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