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希腊的丧葬礼仪

古代希腊的丧葬礼仪

古代希腊的丧葬礼仪来源: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丧即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葬即埋葬,是对死者遗体的安排。

和生命的诞生一样,人类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也反映了对待生命的方式,由此而形成的丧葬礼仪则是这种观念的直观表达。

丧葬礼仪不仅仅是人们对自身肉体的安置,更反映了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世界观。

尤其在古代,丧葬仪式是作为家庭、宗教、国家等团体以确认传统和延续世系的手段的。

本文试对古代希腊人的丧葬礼仪进行论述,用这种管中窥豹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探寻古代希腊人的生活观念和宗教信仰以及产生其的原因。

一.丧葬仪式古希腊人将埋葬死者视作其亲属的神圣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是虔诚敬神的表现,是遵守祖训的象征。

坟墓的出现源于对祖先崇拜的需要。

米诺人在其文化发展的早期就开始修建被称为“陶勒斯”(tholos)的合葬穹顶墓。

到了青铜时代的旧王宫时期,原来流行的氏族集体墓葬已不流行,去而代之的是单人葬墓,随葬品主要为日用品和私人印章等。

此时王族豪华陵墓尚未发现。

到了新王宫时期,陶棺葬石室墓十分流行,有的陶棺相当讲究,外壁饰有表现祭祀场面的图画,随葬品已出现金银饰品等。

克里特的克诺索斯陵墓是这一时期陵墓的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了米诺斯贵族葬礼的盛大与奢侈。

它位于克诺索斯王宫南部,用方正的巨大石块砌成。

墓室中有庭院、圆柱厅、神堂、内室等,内部有走廊与各室相通。

圆柱厅中的墙壁上绘有象征权力的双面斧。

整座分明是依照王宫的布局修建的,而且规模丝毫不逊色于王宫。

死去的国王俨然是做为至高无上的判官审判着阴间的一切的。

迈锡尼时期,普通百姓被埋在山坡上或是岩石的地下室中,死者有一个存储器皿、武器和装饰品。

国外的安息地则是当时流行的竖穴墓。

坟墓高大宏伟,随葬品有各种贵重物品。

晚期的迈锡尼文明中,王族墓流行圆顶墓,随葬品一般为十分精致的金银制品。

其中“阿特柔斯王宝库”的园顶墓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陵墓特色。

墓高13米,直径14.5米,东侧有宽6米,长35米的墓道,大门高10.5米,有重达120吨的巨石做盖。

从荷马时代到古典时代,希腊人的丧葬仪式的基本程序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多大改变。

即清洗尸体、涂油尸裹、停尸举哀、焚烧或土埋。

其间必须有亲朋好友的恸哭,送葬的人群,主祭人的祈祷奠酒,奉献祭品牺牲,最后是葬礼宴会。

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

对死者的清洗、涂油、包裹是一种仪式化的洗涤,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家人的悲痛有一整套仪式化的行为来表达:死者的亲属拔掉自己的头发,撕破衣服,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翻滚在脏杂的污秽里,发出悲戚的长号,呼唤着死者的名字——这不仅能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是一种对于死者的义务,只必需的。

尸体一般停放三天后出殡,富人多用马车装载棺木。

在送葬的队伍中,通常是男人走在最前面,妇女跟在棺木的后面。

每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

葬礼有死者最亲近的人来主持。

他负责向死者献祭,祈祷并行奠酒礼。

如果是火葬,还需要他从灰烬中将死者的遗骨收拾起来,放在骨灰翁里。

祭献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活用品,对男人多祭献武器、刀剑和男人的饰品;对女人多祭献珠宝、衣服和纺织用品。

也有床、椅、陶罐、水瓶等,这些物品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泥土捏制的代制品。

另一类是食品和动物牺牲。

在祭献死者是,人们总是小心地在坟墓旁将牛奶、葡萄酒以及动物的鲜血注入地下,以供死者享用。

一些富人的墓前还有长方形的墓碑,上面有纪念性的诗句和浮雕,表现了对现世的留恋或对死者的赞美。

宴会是稍后在死者家中举行的。

在下葬十三天后,死者的亲属要请亲朋好友一起,追忆死者生前的种种业绩,借以寄托缅怀之情。

席散,哀悼期也随之结束。

之后,对死者的哀悼便并入该城邦的“死者之日”中,每逢这一天,每户人家都会到自己家的墓地为死者清扫整修坟墓,致祭祈祷,祝愿死者平安并保佑生者幸福。

《伊利亚特》中记载了帕特罗克洛斯的葬礼,人们先向斯佩尔赫累斯举行了盛大的祭献,将其生前的爱犬、马、羊、牛杀死并杀死几个战俘殉葬。

然后焚化他的遗体,将骨灰装进黄金罐中,为他修建了巨大的陵墓,并举行了盛大的竞技活动,分送各种贵重的物品。

相对于普通人的丧葬,国葬无疑成为一种特殊的仪式。

古希腊人认为,为城邦而死是光荣和崇高的。

因此,战士死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绘了公元前431年国葬典礼的过程。

仪式是这样的:在葬礼前两天,将死者的遗骨安置在一个事先筑好的墓篷中,人们可以拿各种物品祭献以表达崇敬之情。

然后,游行开始了,他们用车子载着柏木棺,每个部落有一个棺材,同族的人的尸骨放在一口棺材里。

还有一个空的柩架随行,这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失踪的战士的。

不论是公民或外邦人,都可以参加游行,和死者有关系的妇女在坟前致哀,遗孤埋葬在郊外风景最美的公墓。

“当遗骨埋葬了之后,雅典城市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有智慧和最享盛名的人发表演说以歌颂死者,演说之后,大家就散了,这就是这种葬礼的程序。

”二.丧葬仪式的功能不论是普通人的葬礼还是盛大的国葬,都有其一定的功能和意义。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丧葬仪式是为了“把对死者的恐惧、对变化不定的生命状况的忧虑,对由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具有力量和复仇心而导致的苦恼以及在死别之际人们所怀有的情感尽可能地缓和下来。

”家族中的亡灵祭拜更主要的是通过祭礼使家族的传统在生者与死者之间连贯起来,使家庭的宗教、祭祀不至于断绝,使已立嗣子的地位得以确认,也有“悼念者聚集一起重建彼此间的社会关系,将死者置于已死的社会地位上,重申生活在继续下去的主题。

”丧葬仪式巩固家庭纽带的作用超越了个人情感宣泄的需要。

在国葬中,伯里克利著名的演说词更说明了这个仪式是对广大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国民斗志的好机会,有利于鼓舞士气,增强军队乃至整个城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丧葬观念生与死是人类生存轨迹的起点与终点,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

希腊人对于生命的终结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庄重和理性的。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B·墨菲指出:“死亡的降临普遍成为仪式的主题,没有哪一个人类社会把尸体当作腐烂的细胞团——事实正是如此——简简单单地弃之了事”希腊人之所以为死者举行如此繁杂而又隆重的葬礼,只与他们的亡灵观念相关的。

米诺人虔诚地信奉来世,但并不惧怕来世。

“彼岸王国”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续。

他们还未把死亡边界明确地划分为欢乐无比的天堂与阴森恐怖的地狱,只把阴间看作是另一个生存的空间。

因此,米诺人的坟墓中放置了死者生前所用的各种工具以便其在阴间继续使用。

国王的陵墓则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迈锡尼文明时期,人们将阴间看作是快乐的现世生活的延续,因此,他们不过分专注于修筑华丽的庙堂来供奉神灵,而是集中精力去构筑雄伟的陵墓以供死者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来保持他们在世间的威严。

“黑暗时代”的希腊人对于冥界的概念较模糊,冥王哈得斯虽为地下死亡世界的统治者,但人们对他似乎并无巨大的恐惧与痛恨,他也从不干涉人间之事或其他的神灵。

题目执掌的冥土既非天堂亦非地狱,人们既不会因生前行善而得到褒奖也不会因为作恶而受到惩处。

例如《奥德赛》中描写奥德修斯为返回伊塔卡来到魔女岛,后来魔女建议他去冥土询问回家的路途。

奥德赛便在她的指引下来到冥土,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和许多希腊英雄的鬼魂,看到哈得斯在忙着审判死人:“在冥土我看到宙斯贤明的儿子哈得斯,他右手执着金笏,坐在那里审判那些死人,而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立,在他的周围,在大门宽阔的冥王宫里听候判决。

”城邦兴起后的希腊人对待丧葬显得更加重视。

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及个希腊作家的记述中可以查阅到大量的关于死亡和丧葬的记载。

公元前555年出生的诗人西蒙达斯善于创作优美的葬礼用的铭言诗,其中有一首墓志铭是这样的:“这就是麦基斯阿提斯的墓地。

当波斯人和米底人越过斯帕尔开奥斯河时,他们杀死了他。

一位先知清清楚楚地看到死亡正向他逼来,但他却不能抛开斯巴达的国王们。

”从这首墓志铭可以看出诗人对英雄誓死保卫城邦的气概的赞颂。

为集体而亡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同样地,公元前425年,雅典人打败了科林斯人,然而在清扫战场时却遗忘了两具战士的尸体。

为了运回他们,雅典统帅放弃了实际取得的胜利,接受了名义上的失败。

而在公元前406年的阿尔吉纽斯西海战中,雅典胜利了,但因战船失事没有打捞被风浪吞没的水手尸体,十名有功的将领被处以死刑。

与其说希腊人惧怕死亡本身还不如说他们更害怕因死者不得安葬带来的后果。

因为,他们笃信灵魂不死。

人死后,灵魂犹如“影子”、“梦幻”一般,虽无法接近,但仍渴望得到生者的抚慰与献祭,若能得到适宜的丧葬,则是死者最大满足与安慰,可保证其死后的生活快乐、平安。

如果死者得不到妥善的埋葬,他们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成为孤魂野鬼,从而给生者招致不洁,祸及整个城邦。

故暴尸不葬被认为是不可容忍之事。

例如,帕特罗克洛斯死后在阿基琉斯的梦中出现,责怪他没有将自己及时安葬:阿基琉斯啊,你睡着了,把我忘记,现在我死了,我活着时你对我不这样。

快把我埋葬,把我忘记,好让我跨进哈得斯的门槛!那里的亡魂、幽灵把我远远地推开,怎么也不让我过河加入他们的行列。

因为你们一把我焚化,我便不可能从哈得斯返回。

”他们还相信亡灵会出现在葬礼仪式的现场。

因此,为了使死者超脱,保持生者的平安与家庭的兴旺,举行隆重体面的葬礼和丰厚的祭祀就是为了抚慰死者的亡灵,不至于引起他们的愤怒而招来大祸。

这就是希腊人基本的丧葬观念。

总之,古代希腊人重今生、轻来世,认为死亡是从人间向冥土这个模糊不清但并不令人厌恶的地域的迁移。

这种迁移既不使人愉快也不会带来痛苦。

死亡只是与朋友和亲人的暂时分离,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他们对死者的敬重是为了生者的平安,对死亡的认识欲超越了恐惧感,反映了一种沟通现世与来世的人本主义思想。

四.形成丧葬观念的原因希腊人之所以会形成以上的对于死亡的观念和丧葬礼仪是有着自然、文化和宗教原因的。

希腊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暖多雨,一月平均气温为6~9摄氏度,在雅典,二十年才结一次冰。

夏季炎热少雨,但海上有微风调剂。

地中海夏季表面海水温暖,希腊人认为是上帝的恩赐。

明媚的阳光和温和的气候使希腊人形成了一种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世界观。

他们崇拜自然和自然物,崇尚理性。

公元前5世纪,希腊思想界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将理性应用于分析物质世界和所有的人类活动的传统。

苏格拉底要将所以人类信仰和行为都置于理性之光的照耀之下,并将伦理观从权威、传统、教条及神话中解放出来。

希腊人思想中蕴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念使这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视现世的生活与幸福的人本主义思想。

他们很少去考虑“彼岸世界”的事情,而致力于对现世生活的营建和享受。

不算宽广的陆地上崎岖多山,三面环海的周边环境使希腊人转向海洋上的开发,形成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