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了诗人途径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B.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鲜明对比。
C.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普通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D.诗中的“崩”既指秦始皇已死,又指秦王朝迅速灭亡,还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抒发诗人情感。
B.诗歌后两句笔锋突转,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二)北山(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
3、下列对两首诗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北山》中一、二句写春天来了,绿水涨满湖河及水塘,让人感到春水盈盈,春意浓浓。
B.《北山》中三、四句,叙述诗人因长时间欣赏落花及芳草以致回去得太晚。
C.《书湖阴先生壁》中一、二句写自然环境,点明湖阴先生住处的清雅幽静。
D.《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写碧绿的水环绕着田地,高山也急迫地把绿色送给人们看。
4、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山》一诗意境宁静明丽,表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B.《书湖阴先生壁》诗歌格调新鲜活泼,表现了春天山水风光带给人的美好享受。
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状写得生动可爱。
D.两首诗都写景抒情,将生动的描写和热烈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领起“恨别”,“四千里”写了战乱之久,“五六年”写了离家之远。
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
D.尾联回应“胡骑”句,表达了诗人听到司徒已攻克河阳,正趁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的消息后的高兴心情。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中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
B.本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D.全诗运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四)踏莎行(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7、下列对古词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达闲情雅致 B.描绘自然美景C.叙写别后思绪 D.抒写壮志难酬8、下列对古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景物的叙写,但“愁”和“怯”表现了词人极细腻的情思,有一种忧愁的情态和颤惊的感觉。
B.“时时海燕双飞去”一句以“海燕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海燕双双飞去,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C.“香残蕙炷”一句中借室内点的蕙香被一段段烧成灰暗示着主人公生活情趣高雅,喜爱焚香夜读。
D.“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一句以反问寄托了极深远的怅惘之情。
(五)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9、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的江村长夏生活趣事的一项是()A.江水弯曲绕村流 B.燕子梁间来去自由C.老妻画纸作棋局 D.儿子敲针作钓钩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写出了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B.诗歌第二句中的“事事幽”是提挈全篇旨意的字眼。
C.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都非常工整。
D.诗歌一反杜甫诗歌的特点,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六)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下列不属于上片所描绘的梦境中的景象的一项是()A.海天辽阔水雾迷茫 B.云朵卷动飞涛叠浪C.星光闪烁千帆飞舞 D.大河奔流月光流转12、下列对词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A.这首词秉承了李清照婉约词的风格。
B.词的上下片之间,一问一答,语气衔接。
C.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的志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D.这首词把真实的感受融入梦境,虚虚实实,格调神奇。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1],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道人化于澧州[2]。
澧之人,渐有得其踪迹者,语予云:“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
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3],后失律畏诛[4],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馀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
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又十馀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
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
又为人画牛。
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5]:‘为我召僧来礼忏。
’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馀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
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曰:‘可覆我。
’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
遂覆而埋之。
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
”余闻而大异焉。
【注释】[1]鄂岳间:指湖北湖南一带。
鄂,湖北鄂城,代指湖北。
岳:南岳衡山,代指湖南。
[2]化:即死。
澧州:地名,明洪武九年,隶常德府,在今湖南境内。
[3]裨将:副将。
[4]失律畏诛:没有按规定办事,怕被斩首。
[5]祝:指庙祝,旧时庙里管理香火的人。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A.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 B.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C.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 D.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盛()(2)市()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
4、选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一瓢道人的癫狂怪诞?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你所了解的一瓢道人。
(二)弘农子(作者自称)游卞山之阴,遇乡叟巾不完,屦(草底鞋)不全,负薪仰天,吁而复号(号哭),因就.而讯诸:"抑丧而未备乎,抑有冤而莫诉乎,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叟致(给予,归还,引申为放下)薪而泣曰:"逋(拖欠)助军之赋,男狱于县,绝食者三日矣。
今将省之。
前日之逋,已货.其耕犊矣;昨日之逋,又质其少女矣;今田瘠而频播之莫稔(收成),货之靡售。
且以为助军之用,岂一一于军哉?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
又黠吏贪官,盈索万变(超额索费名目万变)。
去无所之,住无所资(去没地方去,修建房子又没有钱),非敢怀生,奈不死何!"弘农子闻其言,且助其叹,退而省,于世万类中最为民害者,莫若虎之暴,将赋之以警贪吏,庶少救民病。
(《较贪》杨夔)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A.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 B.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C.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 D.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2)货()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4、因拖欠助养军队的赋税,“乡叟”家中遭遇了哪些变故?5、选文内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三)(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认为……贤能)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诽谤,说坏话)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宋史周敦颐传》)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A.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B.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C.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D.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语()(2)徙()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4、短文写了周敦颐“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的哪些事情?请分别概括。
5、从短文中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四)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守关击梆。
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培养品德的场所),而事每劫(约束、阻碍)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东轩记(节选)》苏辙)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余昔少年读书A.余昔/少年读书 B.余/昔少年读书C.余昔少年/读书 D.余昔少年读/书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堪()(2)故()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4、作者对颜回的评价前后变化很大,请具体说说。
5、结合文意,谈谈颜回生活观的现实意义。
(五)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同榜登科的人)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追求名誉),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固执不通达),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
与其骄傲,毋宁固陋)”﹔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就很少的)”﹔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