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爱情观的发展 毕业论文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爱情观的发展 毕业论文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爱情观的发展
摘要:元明清时代女性的思想意识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

本文主要截取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中的三个优秀的女性代表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从她们的家庭……而林黛玉则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和心灵的契合。

本文从一个线性的角度展示了三人对爱情的认识与要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女性斗争的历程。

关键词:礼教;理教;贵族阶级;爱情
0、引言
从中国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及其抗争史的角度来看,元杂剧《西厢记》、明传奇《牡丹亭》、清小说《红楼梦》绝对是历史长河中最绚丽、最不可多得的三朵奇……观的不断变化承接的过程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当然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女性的反封建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导致的。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不同时代的女性觉醒的程度不同、反封建的力度不同、所反对……求,将元明清女性的觉醒与抗争的心路历程一以贯之,串联连起来,将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反抗历程是一段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

一、三人爱情观形成的家庭、时代背景
崔莺莺是相府千金,美貌多才,生活在思想开放而等级制度森严的唐代。

而唐因袭魏晋以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传统,社会上更是流传着“崔……生幸福去维护那虚无的“名誉”。

于是,她用封建淑女的“德言工貌”的模子来“雕刻”莺莺,却完全无视她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莺莺在老夫人的严格管教之下,的确是一个标准的“温柔敦厚”的淑女。

她的内心并不真正臣服于母亲的安排,待字闺中的心是浮躁的,并且充满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2]的哀愁。

在先民的恋歌《关雎》的启发下,潜伏在她心中的激情终于被激发出来了,“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3]
二、对封建礼教展开攻击
由以上可知,三位女主人公都是以爱情为武器在叛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对封建礼教的坚固堡垒,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但是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及封建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而且又是递进的,那么注定三人反礼教的程度也是不断地加深的。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礼教樊笼里的弱女子,因此为了行动、人格的自由,真挚的爱情则是他们冲破那道既有形又无形的牢笼的唯一武器。

1、超越阶级,终成眷属
莺莺与郑桓的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家族间的名利联姻,在婚姻中个人的情感必须让位于家族利益,因此莺莺在与张生相识之前就已被划上了社会等级。

正如恩格斯所说:“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政治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在婚前就对张生以身相许了。

在冲破了老夫人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终于实现了“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圆满大结局。

作为叛逆的先驱者,莺莺克服了内在和外在的重重难题,终于取得了胜利。

但是许多……封建礼教的“男女之大防”。

诚如郭沫若在评《西厢记》时说:“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旋歌,纪念塔”。

[5]崔莺莺确实是个以真情反叛礼教的典型。

2、人鬼之情,所向披靡
如果说崔莺莺是“以情胜礼”并且突破重围,战胜了内在、外在的敌人。

那么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便是“以欲战理”,并且她所面临的任务将更加地艰难,因为她……对地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那么相比与莺莺所反抗的封建……“盼你今朝得傍蟾宫客,你和俺倍增精神全阶对策”。

因此即使她与柳梦梅复生之后得以团圆,却还要求柳必须去中状元。

毕竟杜丽娘是接……滞后性。

尽管如此,杜丽娘的反抗还是具有非常深广的社会意义的,在反封建的漫漫征程上她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3、心的呼唤,生死无惧
那么必然出现于清中叶的《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面一定会更广阔的。

王西廉的《红……自己的容貌,却更想在宝玉的面前表现的更有自尊、更独立。

尤其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6]中,……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它更深刻的意义是通过两人爱情反映了封建大厦的倾颓。

如果说“莺莺是战胜礼教的多情人,丽娘便是以情爱战胜“天理”的再生人”
[7],那么黛玉就是近代民主爱情的“首倡人”。

这三部经典的戏曲、小说之间并不是孤……启发。

而《红楼梦》更是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作为独立的章节而存在,以前两者的思想在后世的渗透,加深主人公的心灵相通。

而《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则更是深远,后世的续书更是不绝于世,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

三、三部作品所产生的时代特征
三部作品在反封建程度上是逐渐深入的,除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对作品的主题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它们的创造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潮流也有密切的关系。

1、动荡年代的启明灯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生活在金末元初,元朝是异族入主中原,统治者所采取的是较为开明的思想政策。

各种文化信仰呈并立的多元化趋势,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仍然得到确立,然而其影响却以“摧枯拉朽”地形式日益下降。

因此思想界出现了活跃松动的局面。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力的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但其纯粹的“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庸俗论调也绝不能够与王西厢同日而语。

2、“反禁欲主义”的遥响
封建统治者极力想挽救被元朝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残破局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加强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最顶峰。

可是再残酷的压制始终是无法奴役人们的思想。

明代中后期由于王学的兴起,思想文化极为活跃。

汤显祖师从泰州学派代表王艮的弟子罗汝芳,并自谓“一生洒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并且当时著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的个性解放论说对汤显祖“至情论”也较深,禅宗的“达观”和尚思想与汤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如汤显祖后来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足以上可人之雄,听以李百泉之灵,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答管东溟》)。

足见这三人对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影响。

3、敲响时代的丧钟
明清易代之后,虽然民族矛盾进一步地激化,思想界极为动荡。

但是清初的思想家,……。

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探讨也更加地深入,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而《红楼梦》中的宝黛不是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吗?林黛玉所追求的情已近乎至纯至性了,反对功名利禄、门当户对、礼教之大防的束缚,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契合。

沧桑之后,对封建社会本质的清醒认识,也是对行将败落的社会制度的反思控诉。

四、结语
《西厢记》、《牡丹亭》虽然突破了封建统治者“发乎情,止乎礼”的大防,由于时代的局限仍摆脱不了“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老套路,最后……末路,引发了人们更多地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其悲剧的结局也更加地震撼人心。

总而言之……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为了追求民主、平等而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光辉历程。

参考文献
[1]、[4]金鑫.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形象之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02,(6).
[2] 汤显祖.西厢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 王实甫.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 郭沫若.《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A].郭沫若古典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 曹雪芹.红楼梦[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7]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709
[8]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