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摘要: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
他的众多设计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他的中式情结。
文章从隐性的和显性的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建筑、中式情结、隐性、显性
abstract: ieoh ming pei is a maste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many of his works are more or less showed his chinese complex.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to thi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style complex, recessive, dominant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背景下,贝聿铭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造型优雅地屹立当地,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师的个性特点和建筑作品与场所的共融。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1927年随全家迁到上海,1930年母亲病逝,1932年后随祖父贝理泰生活,1935年赴美学习建筑,之后一直生活、工作于美国。
他的祖父贝理泰秉承儒家思想,经常会带贝聿铭和他的弟弟、妹妹回苏州,到他的私家花园——狮子林游玩。
于是,青少年时代的贝聿铭既接触到了上海的繁华与摩登,又
有机会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与深远。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日后发展成为贝聿铭标志性的设计特色。
他的建筑作品虽然一望而知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但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都浸透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与贝聿铭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的中国传统文人式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他的设计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这种中式情结体现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的很多方面,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两大类。
隐性的中式情结贯穿于贝聿铭的整个建筑设计生涯。
在事业的初始阶段,贝聿铭并没有有意识的在设计作品中添加任何中式建筑的符号。
准确地说,贝聿铭是在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
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他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现代建筑,他所接受的是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运动的大师所倡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
无论是建筑观念、设计思路,还是运用的构造方式、建筑材料,贝聿铭都是完全西式的。
但是,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饮水思源”,幼年时的经历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深深地烙印在贝聿铭的心里。
他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体现出隐忍、沉静、乐观、超然的中国文人气质,举手投足间自信而沉稳。
这些性格特点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
他的建筑居中守正、泰然自若,大气而不失轻灵,稳重而不失活泼,于钢筋水泥中渗透出柔和的人文精神。
另外,不同于大多数现代建筑师以建筑为唯一关注点的做法,贝聿铭致力于追求建
筑与环境的融合,这种环境既是建筑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也是大到整个城市的社会环境。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建筑尚处于探索阶段,建筑师们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形式,对于建筑的社会作用、环境影响等问题还很少考虑。
贝聿铭这种宏观地看建筑的做法,应该说和他所受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有关的。
儒、释、道等思想流派大多主张天人合一、万物共荣,世间一切皆有因果。
建筑作为组成宏观世界的一份子,和世间万物都会发生联系。
在这样的世界观的引导下,贝聿铭非常重视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建筑建成后与城市的关系。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前瞻性的,显示出贝聿铭过人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视角。
1968年建造完成的美国纽约州锡拉丘斯市埃佛森艺术博物馆是
贝聿铭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的主要空间是四组展厅,每组两层,围绕着一个两层高的中庭风车状排列,中庭内有一座旋转楼梯。
四组展厅在中庭的四角有廊子相连,使得博物馆内的运动都围绕着中庭展开。
中庭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一样,把各个空间联系起来。
旋转楼梯如庭院中的树一样,是立体的风景。
这种转化是建筑功能的合理组合,也是贝聿铭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由外而内的自然转移。
为贝聿铭赢得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的设计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一座端庄、大气、简洁的现代建筑设计精品。
自这个作品开始,三角形成为贝聿铭标志性的设计手法。
整个设计由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
向公众开放的展厅部分主要位于等腰三角形内,布置在一个巨大的中庭周边。
中庭内有纵横穿插的天桥和平台,它们犹如被提升到空中的中国园林中的游廊和小径,在一座西方现代建筑中巧妙地呈现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两两相望的空间体验。
这种东西方建筑空间的融会贯通是贝聿铭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自然流淌,如蒙蒙细雨落于水面,不着一丝痕迹。
1969年,贝聿铭受邀设计一座规模庞大的高层办公楼,建筑位于法国巴黎德方斯,即巴黎卢浮宫——协和广场——星形广场轴线的西端。
贝聿铭及其事务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巴黎和德方斯的空间对位关系,把要做的建筑置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和推敲。
设计方案的重点在于人们在这条轴线的不同位置上看到的街景。
贝聿铭认为新建筑不应该成为凯旋门等标志性的法国建筑的混乱背景。
不难看出,这一做法和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对景、框景的手法异曲同工,只是化有为无,顺应现代化的城市环境而为之。
虽然这一方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施,但可以从中看出贝聿铭娴熟地运用东西方的建筑做法,灵活解决现代建筑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显性的中式情结更多的出现在贝聿铭设计的亚洲国家的建筑作品中,尤其以在中国和日本的设计最为典型。
这些设计项目需要在现代化和本国的建筑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不同于一些建筑师片面迎合民族建筑的做法,贝聿铭是以完全现代的建筑设计思路分析、组织建筑功能和空间的。
但在空间气氛的营造上,贝聿铭会调动体现
本国特点的建筑元素加入其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建筑所处的地域特点,使传统的建筑精神得以延续。
早期比较典型的这类设计当推1982年建成的中国北京的香山饭店。
这是贝聿铭离开中国四十余年后回到祖国参与的一项建筑设计。
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北的香山公园内,自然景色得天独厚。
贝聿铭将中国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渗透到这座建筑的各个角落。
旅馆大门、入口门厅、中庭及主要庭院形成的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有代表性的轴线构图的再现。
但建筑主立面或平面布局并不拘谨地完全对称,而是顺应地势和环境现状,自由开阖,蜿蜒曲折,形成总体布局对称、局部处理各异的建筑特色。
层层叠叠的建筑之间形成丰富的对景关系,建筑与山、石、树、木都成为景观。
建筑的屋顶没有嫁接中国传统的大屋顶,而是沿用了现代建筑标志性的平屋顶,但中庭上空折线形的采光玻璃顶棚还是不由让人联想到翼角如飞的中国古代建筑。
贝聿铭非常深入地设计了香山饭店的各个细部,如墙面上的灰色线脚组成的装饰图案、室内菱形的侧窗或海棠形的窗洞、室内外的各种灯具等等。
这些细部有的脱胎于唐代木构建筑,有的溯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但在建筑师的调配之下,都和谐地共生于这座现代建筑之中。
贝聿铭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谈到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对中国建筑的思考:“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建筑师无路可走。
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
他们不能重返旧式的做法。
庙宇和宫殿的时代不仅在经济上使他们可望而不可
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为他们所接受。
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刻板建筑物深恶痛绝。
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
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我们的建筑……我希望尽浅薄之力报答生育我的那种文化,我希望能尽量帮助他们找到新方式……那将是一种能被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以多种途径加以再现的方式。
我认为,那是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唯一手段。
这就是中国建筑复兴的开端过程。
”
香山饭店在建成之初并不被中国人所理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建筑界人士开始认识到这一设计的独特魅力。
到本世纪初,无论是中国的建筑师、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还是政府官员、平民百姓,都表达了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建筑特色的愿望和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在这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
他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后来的中国银行总部、苏州博物馆,都成为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式做法的成功范例,包括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美秀博物馆,都启发了众多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对这一课题继续研究和探索。
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贝聿铭在他的建筑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他的中式情结。
他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融汇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水乳交融,大象无形。
正如他所说的:“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该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
参考书目:
1.王天锡,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贝聿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廖小东,贝聿铭传,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