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5ⅹ30=45分)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 姜寨遗址B. 良渚遗址C. 二里头遗址D. 殷墟遗址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地位很高D.国家正式形成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A. 《老子》B. 《论语》C. 《诗经》D. 《韩非子》7.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互相吸纳融合B.具有优劣之分C.展开思想争鸣D.具有不同传统8.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摘要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摘要二各国变法摘要三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摘要四百家争鸣A.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D.国家统一的趋势10.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出处记述《管子·重令》“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富贵之门必出兵。
”《史记·吴起列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A.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11.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图中文字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图中文字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建立了官僚体制B.全国推广郡县制C.继续采用分封制D.不利于国家统一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3.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这说明当时()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14.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7年。
其统治期间属于()A. 公元前2世纪早期B. 公元前2世纪晚期C. 公元前3世纪早期D. 公元前3世纪晚期15.《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为了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A.设置中外朝 B.杯酒释兵权C.诛杀异姓王D.实行推恩令16.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墨家学说17.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18.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19.《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0.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A.张骞通西域B.人口大量南迁C.江南的开发D.孝文帝改革21.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A.三省六部制B.节度使制度C.科举制D.中外朝制22.唐朝时期“诗佛”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儒学出现危机B.出现三教合一趋势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迅速23.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2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5.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
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食品结构的改变C.儒家思想的影响D.民族交融的推动26.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 17.2% 24.5% 46.1%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放宽了录取标准27. 唐朝赋税制度中有关“庸”的规定是()A.农民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徭役B.农民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C.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为官府服徭役D.农民可以向政府交纳钱或粮代替交纳绢或布28.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初税亩29.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这则材料说的是()A.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0.下列对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二、主观题(20+12+12+11=55分) 31.看图释史。
(20分)材料一 汉唐通过争取对西域的控制,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
(1)概括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措施及意义。
(10分)材料二 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图一 图二(2)相比图一,图二的中枢权力体制有何变化?并简要评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32.文物考古(12分)皇 帝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 皇 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材料一商·妇好鸮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妇好为武丁王妻,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
妇好墓随葬品众多。
材料二北齐·青瓷莲花尊出土于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它以莲花作为装饰主题,器形高大,气魄雄伟,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釉色晶莹,工艺细致。
无论是在釉色和造型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体现出了青瓷莲花尊独有的艺术魅力,是北朝青瓷中集大成的杰作,堪称“青瓷之王”。
材料三唐·骆驼载乐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
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显然是一个流动演出团。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分别解读上面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材料: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12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材料:公元前374年,齐柜公田午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外建立了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培养人才于一体的大学堂,取名稷下学宫。
威王时期,学宫开始兴盛,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学宫在宣王、潜王时期达到鼎盛。
不过齐潜王却不能从善如流,而是专注对外战争,冷落学者政见,导致荀子等为首的一批稷下先生离去,稷下学宫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