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含答案

湖北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新D.考古发掘2.《三字经》中载:“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了A.社会等级制度B.内服外服制度 C.王位世袭制度D.财产私有制度3.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这表明西周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C.分封对象只限亲族D.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4.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5.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6.西周末年,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春秋中期,“公田不治”现象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A.直接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C.标志着全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7.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不是商王赐予的,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天子由夏商时期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8.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

如此既不利于营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商鞅颁布“分异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另立门户,各自谋生;家富出分,家贫出赘,此举A.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是为配合“休养生息”政策9.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规范社会秩序10.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

最终在战国末期,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1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

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的变化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12.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

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

据此可知A.百家争鸣推动了官僚政治建立B.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东周时确立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D.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13.战国人向往三代的淳朴民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不满。

韩非子指出,先前“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引起“民争”。

韩非子认为民由“不争”到“争”的根源是A.道德品质的变化B.政治制度的变化C.物质条件的变化D.文化修养的变化14.西周的宗室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可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

战国时大量的士因才学受到国君赏识而成为国之重臣,如李悝、吴起和郭隗。

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阶层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B.有利于官僚制度的形成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表明贵族政治全面崩溃15.据《左传》可知,陈在楚庄王、灵王、惠王时曾经四度为楚所灭而为“县”,晋在春秋中叶也已较普遍地设置县。

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多为国君直属的边地军事重镇,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命,可以世袭。

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已普遍推行郡县制B.依据血缘关系授官职C.诸侯重视加强集权D.官僚政治已初步形成16.下表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

该表反映出A.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17.据史料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对“朕”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

这反映了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制度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18.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

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A.使官员相互配合B.使官员彼此牵制C.保证皇权的独尊D.调动官员积极性1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

这说明A.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20.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

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

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A.谏议制B.皇权至上C.监察制D.中央集权21.“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

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

为此,他向始皇帝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

材料反映出秦王朝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22.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

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六国的强烈反抗。

西汉立国后,诸侯王与“奉汉法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C.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23.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允许民间私营。

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元鼎四年、元封元年,分别颁布诏令,规定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只可官营。

这反映出汉武帝时A.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C.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D.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24.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强调“仁”“礼”,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附生张有教无类,培养了众多学生C.强调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25.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

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初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26.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应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所分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

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

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C.引起了诸侯叛乱D.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27.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人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28.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

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

此时的尚书台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C.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29.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濡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

《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30.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

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二、主观题(共40分)31.(18分)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

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

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

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

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