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阶段性 :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表现出质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
的变化,从而使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有其 皮亚杰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 例如:根据生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划分年龄阶段 不同的发展特征; 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①乳儿期(0-1岁);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婴儿期(1-3岁);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诸阶段,可以有出现时间的早晚,但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幼儿期(3-6岁); 没有顺序之间的颠倒。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儿童期(6-11、12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⑤少年期(11、12-14、15岁);
3.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
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4.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者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基本)
职能: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第一节
西方“教育”
教育的本质
Education(教育)
Educare(引出、导出)
把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导出来,使其成为现实。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内容纲要: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发展的规律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含义: 人的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 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心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四)当代形态的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1965年,保罗·朗格朗率先提出; 保罗·朗格朗:被誉为“终身教育之父” 终身教育的含义: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
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对教育者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的 可变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开发其潜能,不断革 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01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发展的不均衡性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 段,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致相同,相对稳定; 可变性 : 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 展又有差异,表现出发展的可变性;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复习题:
1.名词:学校教育、终身教育
2.教育的本质是____。
3.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__。教育平等包括____、_____ 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____是基础。 4.下面哪一位教育家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A杜威 成 B保罗· 朗格朗 、 、 、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5.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发展的历史分
⑥青年期(14、15-18岁);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对教育者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
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依据年龄特 征,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采取不同的内容 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其它要素:如教育环境、教育效果等
(三)教育影响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第一节
1.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 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
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 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第一节
4.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本质
当代社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成为教育发展的
必然趋势。
第一节
5.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本质
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一节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 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 现象。
第一节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本质
所谓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
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须。 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而终身教育主要倾力 于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
思潮。
第一节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本质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教
评价: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 质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人类社会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特点:
1.教育同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内容贫乏,形式简单; 3.教育的平等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
社会形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 四书五经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会七艺: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本章内容纲要:
教 育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第一节内容纲要: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是什么?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一节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词源分析
汉语“教育”溯源 甲骨文中的“教”和“育”;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 : 例如: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及远、 人的身心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 由大到小的规律。 续不断的过程; ——循序渐进 例如:心理发展方面 ①从上到下:头、颈—躯干—四肢—手、脚 ①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②由近及远:躯干—四肢—手、脚 ②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③由大到小:大动作发展—细小动作发展 ③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例如:儿童抓的过程—— 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 ④一般情绪(喜怒哀乐)—高级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 ⑤意志力的发展:2~3岁开始有意识地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五经、六艺、教会七艺、骑士七技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4.教学方法呆板,主要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选读: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 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及举措 :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 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通 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 知》; 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 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 能化和多媒体化。 知》; 既表现为教育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又表现 2002年,“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运用。 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这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
这种观点。--错误的,非科学的。
第一节
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动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