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1.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
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人为性和教育性
3.学校活动的特殊性:育人的目的性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1.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等,都包含在其中,既有属于社会性要求的内容,也有非社会性要求的内容,诸如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等。

2.狭义的社会化,仅指社会性所要求的内容,是个体学习特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规范、行为规则,养成社会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本节主要指狭义的社会化。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学校是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4.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重点有所不同。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形成社会价值观
2.完善自我观念
3.掌握社会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里的个性不等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体个性化的内涵: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一)两个极端:
1.个人本位论:出现于18C至19C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1782—1852)为代表。

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2.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C与20C之交,以迪尔凯姆、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为代表。

强调根据社会的要求,塑造一个“社会我”。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二者的不同:
第一,基点不同。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2.二者的统一性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教育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但这并不是教育必然的结果。

教育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有条件的,本节着重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条件。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以人为出发点。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主体的三层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客体,是被压迫者。

(二)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三、坚持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创新不只是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不只是教育某些部分或某些环节的变化,它是涉及观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1.教育观念创新
2.教育模式创新
3.教育制度创新。

相关主题